星期日, 8月 21, 2005

關於「毒鑰」

自從上回被「惡靈空間」搞到有點失望之後,我對鬼屋驚悚片就相當感冒。若不是請到甜美的凱特哈德森(Kate Hudson)主演,我根本不會為了「毒鑰」(The Skeleton Key)而走進電影院。

凱特哈德森主演的電影我只看過「成名在望」和「絕配冤家」,但兩者加起來我看了超過六次。在「成名在望」中,她飾演外表迷人、平日故作瀟灑實則內心脆弱的樂迷Penny Lane,這個角色為她贏得了一座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配角獎;而在「絕配冤家」中,她則是個擁有甜美外貌和新聞理想的時尚雜誌編輯,為了完成「如何在十天內甩掉男人」的寫作主題,她與馬修麥康納展開了一場爾虞我詐的精采戀愛。

這回在「毒鑰」中,凱特哈德森飾演兼具美貌與善心的安寧看護凱洛琳,看了彌補父親因病去世沒有隨侍在側的遺憾,她對看護對象可以說是盡心盡力地照料與協助。有趣的是,劇情安排哈德森之所以無法陪伴老爸走完最後一程,是因為她放棄學業,跑去幫同學打理巡迴演出的樂團,父女倆還為此反目。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哈德森在「成名在望」中的角色,以及她在現實生活中也下嫁「黑烏鴉合唱團」(The Black Crowes)毒蟲主唱克里斯羅賓森(Chris Robinson)的巧合。

「毒鑰」的故事描述鐵齒的凱洛琳,因為受夠了任職的醫院將安寧照護當做一門「生意」的心態,決定接受另一份高薪的私人看護工作,以便存錢唸護理學校。她離開了紐奧良與室友吉兒,搬到沼澤區裡一棟擁有三十個房間、卻沒有任何一面鏡子的陰森大宅,幫忙年邁的女屋主照料她中風的先生。老婦人交給凱洛琳一支可以開啟所有房門的萬能鑰匙,這也導致她意外發現了閣樓裡一間擺滿「胡毒」(Hoodoo)法術古書與神秘法器的隱閉密室。凱洛琳在好奇心與幫助中風老人的善心驅駛下,一步步接近事實真相,並開始相信這棟大宅的邪惡力量,而她的生命也開始遭受亡魂的威脅…

和「惡靈空間」一樣,這兩部電影的重點都在於對邪惡勢力的「認同」,一旦對其相信並認同,恐懼便會在內心滋長,並逐步化為真實。「惡靈空間」的男主角為了擊敗藏身衣櫃中的惡魔,決定正視自己的恐懼,於是他發現原來惡魔的形象來自幼時恐懼的累積,只要粉碎內心的恐懼,就能擊退奪走親人與愛人的惡魔。至於「毒鑰」裡的凱洛琳,則是相信了「胡毒」確有其事之後才開始倒大楣(hoodoo在英文中就是倒楣鬼的意思)。片中被亡魂佔據身體的老婦人對著凱洛琳說:「我一直在等妳相信」,那句話著實教人毛骨聳然。

美國民間確實有所謂的「胡毒」法術。根據胡毒研究者Catherine Yronwode的說法,這個字起源於十九世紀,是美國人為了稱呼非裔美人的民間法術而創,也稱做「conjuration」、「witchcraft」、「rootwork」或「tricking」。胡毒混合了非洲民間儀式、美洲印地安人的草藥知識、歐洲移民的基督教、猶太教信仰與異教徒的民間傳說。和源自西非、傳至海地、再輾轉流入美國的巫毐教(Voodoo,也稱伏都教,此字的原意是「靈魂」)不同,源自中非的胡毒並非宗教,它沒有固定的禮拜儀式,也沒有層級之分,任何人都可以藉由前輩的教導而習得技巧。

嫻熟胡毒法術並給予客戶專業諮詢的人,一般稱為「hoodoo doctor」、「root doctor」或「hoodoo man/woman」。在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最棒的hoodoo doctor們擁有全國性的高知名度,許多人不遠千里地前往求教,其中最知名的包括有:南卡羅萊納州Beaufort的Doctor Buzzard、北卡羅萊納州Murfreesboro的Doctor Jim Jordan、阿肯色州Newport的Aunt Caroline Dye,以及紐奧良的七姐妹(Seven Sisters of New Orleans),後兩者甚至還被寫進了藍調歌曲之中。「毒鑰」片中出現了多首非常草根的藍調歌曲,歌詞裡不僅提到hoodoo,年代久遠的唱片錄音也給人鬼影幢幢的感覺,為電影增色不少。

寫到這兒,我忽然想起了偉大的藍調吉他手Robert Johnson,據說他曾在十字路口拿靈魂與魔鬼交換精湛的吉他演奏技巧。繼續查看Yronwode的網站,發現她也提到在非洲的民間信仰中,所有的十字路口都有專屬管轄的神靈,人們會在午夜十二點到十字路口去,等一名黑衣人現身教導他們學會某種技巧,例如演奏樂器、擲骰子或跳舞,一般稱這名黑衣人為「the devil」或是「the rider」。

由於Robert Johnson的傳奇故事家喻戶曉,作者也就此傳說提出了考證後的解釋。她說,聲稱自己在十字路口和黑衣人接觸的吉他手是Tommy Johnson,而非Robert Johnson。由以下這段節錄自David Evans文字著作「Tommy Johnson」裡,LeDell Johnson引述老弟Tommy的一段話可以知道緣由:「如果你想學會如何寫歌,你就帶著吉他到十字路口去。記得要在午夜十二點以前到那兒。你自己彈上一小段…一個高大的黑衣人就會走過來,取走你的吉他、幫你調音。然後他會再彈上一小段,把吉他還給你。我就是如此學會彈奏任何音樂的技巧的。」

Yronwode表示知名的紐約時報樂評人Robert Palmer(不是那位男歌手)要為此事的誤傳負起責任,她認為Palmer將Tommy Johnson的故事張冠李戴,隨後其他作者又將黑衣人與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故事給攪和在一起,進而塑造出這個樂壇傳奇故事。好吧!知道這種說法,也算是看完「毒鑰」的間接收穫。

「毒鑰」的結局有點出乎意料,好人沒好報大概令許多觀眾為之氣結,不過一切都在預期之中的驚悚片,看起來還有什麼樂趣可言?不過我倒覺得,一直想要個黑人身體的女亡魂,在佔了凱洛琳的身體後又看到年輕貌女的黑美人吉兒,應該會相當後悔找錯人了吧。

星期六, 8月 13, 2005

「巧克力冒險工廠」觀後感

精采的童話故事+提姆波頓+強尼戴普=非看不可。

我第一次知道「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 the Chocolate Factory)的故事,是在十年前。當時在媒體大力吹捧的「Riot Girl」風潮中,有個由兩位美女所領軍的芝加哥樂團,名叫「Veruca Salt」,台灣唱片公司將團名中譯為「維露卡鹽巴」,我覺得這名字有點莫名其妙,便上網查詢,這才曉得原來維露卡索爾特(Veruca Salt)是「查理與巧克力工廠」故事裡那個被寵壞的蠻橫富家女。由這個典故看來,暴女樂團以此命名確實是頗為傳神。

巧克力冒險工廠」的故事安排很巧妙,也潛藏說教意味,是家長教育小朋友的好幫手,看在我這種討厭沒禮貌的小鬼的人眼裡,更是大快人心。

貪吃又不守規矩的小胖子跌落巧克力河差點溺斃;任性的嬌嬌女掉進垃圾焚化爐裡渾身沾滿廚餘;目中無人自大傲慢的競爭狂變成了藍莓泡泡糖人;喜歡炫耀自己有多聰明而且還有暴力傾向的電視兒童也成了又長又扁的太妃糖人;唯有乖巧的窮人家小孩查理巴格特,在參觀工廠時一路謹守分寸,沒有做出討人厭的行為,因此贏得了繼承巧克力工廠的神秘大獎,而工廠主人威利旺卡,也因為受到為了與家人相處寧可放棄大獎的查理影響,而重新體會到親情的滋味…。

提姆波頓在電影的視覺呈現上向來獨樹一幟,其魔幻寫實風格的精緻場景設計往往令人拍案叫絕,他和尚皮耶居內(Jean-Pierre Jeunet,曾執導「黑店狂想曲」、「驚異狂想曲」)一樣,都是我個人非常欣賞的導演。繼前作「大智若魚」後,提姆波頓再度以「巧克力冒險工廠」裡的巧克力瀑布、海馬糖果船、破爛傾斜小屋、造型奇特的奧伯倫伯人、訓練有素的剝殼松鼠、與各式各樣奇妙的工廠作業空間,成就了一部令人折服的奇幻冒險作品。

一口美齒的強尼戴普,其精湛演技已無需贅述。但除此之外,片中最吸引我的還有兩個部份,一個是工廠裡為數眾多的奧伯倫伯小矮人,不論他們的身份是除草員、划船工、產品研究員、女秘書、搖滾樂手(還有披頭四造型)或是心理醫生,長得全是同一張印地安面孔,搞笑之餘也帶了點驚悚的味道,而這種手法不禁讓我想起英籍導演克里斯康寧漢(Chris Cunningham)為電音鬼才Aphex Twin所執導的兩支怪誕MV-「Come To Daddy」與「Windowlicker」。在這兩支作品中,不管是長相邪氣的街頭惡童或是身材惹火的比基尼女郎,面孔清一色被key成Aphex Twin的尊容,說有多嚇人就有多嚇人。

另一個奇妙的部份,是巧克力工廠裡那間專門研究如何以電視螢幕傳輸實體巧克力的白色普普風實驗室。片中的整個橋段,從場景到配樂幾乎重現了史丹利庫伯力克「2001年太空漫遊」的經典畫面,特別是威力旺卡牌的巧克力竟取代「2001年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裡那個天外飛來的奇特石塊,成為影響人猿們進化的重要關鍵,讓我看了不禁宛爾,只不過現場並未爆出太多笑聲,大概這部拍攝於1968年的老片看過或還有印象的觀眾並不多吧!

星期五, 8月 12, 2005

一切皆因小孩而起...

我三十出頭了,身邊結婚了的同學、同事、朋友,大多已經生了一、兩個小孩,其中有些小孩還已具備拖油瓶的身份。婚姻存續與否暫且不論,但這些家裡養著小小孩的人士,聊起天來話題永遠離不開自己的寶貝兒女。說實在,我完全不曉得要和他們說什麼,我覺得無聊透了。就像愛狗人士不停談論他家的狗如何如何,可是聽在對狗沒感覺的人耳裡就像是疲勞轟炸一樣。

我最怕的就是朋友拿出小孩的照片給我看。少數小孩非常可愛,但有些小孩就真的長得不甚討喜,不過為了禮貌,我看了照片後還是會擠出「哇!好可愛唷!」這種言不由衷的客套話,講完自己都忍不住厭惡自己的虛偽。

前天看「康熙來了」,主持人小S碰巧也提到相同的困擾,後來她想出一個對付嬰兒照片的辦法,那就是不直接說客套話,而是反問家長「他幾個月啦?」然後不管家長回答幾個月,她一律表示「哇!好大喔!」哈哈哈,果然是個不必讓自己說謊的無厘頭妙招。

當天節目的受訪來賓是一對男作家與女主播夫婦,兩人相差十七歲。女主播剛生產完,穿著清涼細肩帶小背心亮相。她在節目上大談育兒經,和多數剛生完小孩的女人沒兩樣,可是其中有段訪談,讓我對一個專業主播在生產後竟活生生變成一個歐巴桑而感到相當訝異。

我對歐巴桑的定義是:一、膽子大;二、沒禮貌;但是和年齡沒有直接關係。披頭散髮、穿著上下花色不搭襯的衣物上街、在公共場所說話音量媲美大聲公、講話時很少考慮到內容尺度、當街打罵小孩、不顧交通安全穿越分隔島、愛佔小便宜、買地攤貨時還直接砍半價等行為,都符合我對歐巴桑的認知,然而很巧的是,我遇過有上述行為的女人,多以生過小孩的為大宗。

在訪談中,女主播先是對小S提起自己產後開始常穿比較露的衣服。一是因為胸部變大,二是因為時常得當眾扯開上衣、露出乳房餵奶,所以膽子也跟著變大了。接著她又提起自己漲奶情況嚴種,得不時用集乳器抽出奶水。她活靈活現地提到機器中的幫浦如何在吸取奶水時,把她的乳頭拉成長條狀,「形狀就像一口小香腸」,還說自己的乳頭被吸到破皮,嬰兒吃奶時嘴角曾溢出血水...。

看完那段節目,我對這位女主播完全改觀了,而這世上又添了一位二十八歲的歐巴桑。生小孩很偉大,我對做媽媽的女人也不敢不尊敬,但對於自己的「奶頭破皮流血」、「奶頭被拉成香腸」可以輕易脫口而出的女人,或是陪著演藝圈大哥老公一起拍攝壯陽藥廣告,還稱讚老公「幹得好!」的資深女藝人,我真的只能把她們全都當成既大膽又沒禮貌的歐巴桑。女人就算活到變成人瑞也還是女人嘛!拜託各位母親注意一下自己的談吐舉止好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