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3, 2006

巴黎自助行(11)巴黎鐵塔兩樣情

我在父親節的上午和深夜各去了一次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第一次是早上十點鐘搭地鐵專程前往,第二次是乘船夜遊塞納河後在那兒靠岸,下船時已是晚間十一點多。白天的鐵塔像個冷調的雕塑,晚上的鐵塔卻像個熱情的尤物剛才地鐵站出來,要往鐵塔移動,不同的光源竟能造就出如此截然不同的風情,我對同樣建造出自由女神像內部結構體的工程建築師艾菲爾先生(Alexandre Gustave Eiffel),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

票亭前的人龍很長,一大早我排了好久的隊才買到上塔的票。票亭前寫著25歲以上票價3.8歐元(160元),25歲以下只要3歐元(126元)。那天我穿著連帽長袖T恤和牛仔褲還戴上很蠢的眼鏡,一付天真無邪的窮學生樣,心想搞不好可以使出東方人的賤招-裝小,然後以便宜的票價入場。結果年輕的男售票員才看了我一眼,就直接給我一張3.8歐元的票。哎,果然是歲月催人老。基本上這不是能不能省下八毛錢的問題,而是三十世代老女人在自尊心與自信心方面所面臨的嚴重考驗。裝小的計謀被人一眼識破,讓即將登塔的我原有的浪漫心情當場煙消雲散。

艾菲爾鐵塔不含上方天線的建築物總高度是300公尺,3.8歐元是爬樓梯的票價,若是我這年紀想搭電梯登頂,得花上11歐元(462元)。鐵塔的整體結構體共分為三樓,第一個平台位於離地面57.63公尺處,大約是台灣一般建築物的20層樓高。我拖著沉重的步伐和友人往塔上爬,塔上的風好大,若是不抓緊扶手,我恐怕會被風吹跑。老公沒有同行,因為經過前面幾天的急行軍,他早就累趴在旅館床上不醒人事。雖然被風吹得頭皮發麻,我們還是站上了第一個平台,那兒有速食餐廳、咖啡座、小型電影院、無所不在的紀念品店,甚至還有現榨的柳橙汁攤位。到處都擠滿了人,三不五時還會聽見大陸口音的導遊領著一群有錢的對岸觀光客進行解說。

外頭風大,我環繞平台一圈,便躲進電影院觀賞有關艾菲爾鐵塔歷史的L型寬銀幕短片,以及運用了3D奇幻效果製作的迷你動畫觀景窗。隨後我坐在室內好不容易找到空位的長椅上,拿出瓶裝水和前一天吃剩的三明治填肚子,飯後還來了根便宜的大香蕉。坐在艾菲爾鐵塔上眺望遠方的景色吃香蕉是很奇妙的經驗,我不由得有種類似於金剛的心情莫名地在胸中升起。解決了香蕉,同伴已不見蹤影,我晃了晃紀念品店,獨自朝離地115.73公尺(約台灣40層樓高)的第二個平台往上爬。風真的太大了,我原本沒有懼高症的,但望著鏤空階梯下越來越遠的地面,我幾乎腿軟。

一步一腳印地撐著扶手來到第二個平台,我發了簡訊找到友人,他也覺得那呼嘯而過的狂風太可怕。艾菲爾鐵塔的官方網站上說,風力會使塔頂搖晃約6-7公分,熱夜裡的巴黎鐵塔像寶石般璀燦力也會使塔頂彎曲約18公分。我不曉得在我徒步上樓的過程中鐵塔是否曾經左右搖擺,夏季的氣候是否也造成塔頂的彎曲,但在八月的狂風中一個人登塔,肯定是我這輩子最恐怖的經驗之一。二樓平台一樣塞滿了人,那兒有個高空郵局,遊客可以當場買張明信片寄給親友。我不小心撇見某個台灣人(因為他寫繁體中文)正在書寫的明信片內容,這男子竟喊他住在高雄的老爸「爹爹」還祝他父親節快樂,這讓我頓時有種時空錯置之感。

由115.73公尺往下看,戰神公園(Parc du Champ de Mars)變得好小,但遊客是越來越多了。趁著脫身還不太困難之際,我們拍了幾張巴黎市區的景色便搭乘電梯下塔。這下塔的電梯是免費的,密閉空間裡金毛小朋友們興奮的叫聲此起彼落,待我們再次接觸到地面時已經超過中午。由於數位相機急待充電,我和友人於是回到飯店找剛起床的老公一起吃中飯。

下午我們到拉德芳斯區(La Defense)去閒晃,這又是另一個故事,晚上則是到羅浮宮前乘坐水上巴士(Batobus,單日卷11歐元,462元)夜遊塞納河。原本以為船會在繞行一大圈後回到我們上船的地點,沒想到船竟然不回頭,直接就把艾菲爾鐵塔當終點,我因此有幸看到鐵塔閃閃動人的另一種風貌。夜間的遊客更多,上岸後放眼望去淨是黑壓壓的人群,幾乎堪稱是大型演唱會的盛況,公園裡看起來有近萬人之譜。我們衝著寶石般的艾菲爾鐵拍了好多照片,接著就往下午在附近發現的一家中國餐館覓食,可惜店家正準備打烊,我們只好失望地搭上地鐵結束一整天的行程。

艾菲爾鐵塔在建造之初即飽受抨擊,不僅藝文界有反對聲浪,稱它是鋼鐵怪獸,就連當地居民也群起抗議,要求停工。一百年後,羅浮宮前由貝聿銘所設計的玻璃金字塔也遭到同樣的批評。不過後來這兩個建築物都成了巴黎的地標,並為法國帶來了數量龐大的觀光客與附帶的經濟效益。台北101在起建時,我對這個靈骨塔似的高樓也相當感冒,不過近半年內三度陪伴親友和老外上去參觀之後,身為市民的我現在以擁有這個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做為地標而感到驕傲。台北101的觀景台上也有咖啡廳、冰淇淋店、風阻尼器區和紀念品店,而且一樣有個高空郵局,三不五時還會舉辦藝文展覽。我猜想,台北一定有不少人爬過巴黎鐵塔卻從未上過101的觀景台,就像對彌敦道上的店家瞭若指掌卻搞不清楚保安宮在哪兒一樣。這樣真的很可惜呢!

More Photos
鐵塔有很美的鏤空結構體 隨便一個景都美的像明信片 在票亭前排隊的人龍相當長 25歲以上徒步登塔收費3.8歐元 這是模擬工程人員維修作業的假人 第一層平台上的指示牌
從第一層平台往下看戰神公園 第一層平台的優美弧形結構 未免有人跳樓,平台上還是搭起了鐵網 可以快速登頂的電梯 隔著鐵網眺望巴黎市區 鐵塔平台上的咖啡座
上午就有這麼多遊客等著排隊登塔 遠眺巴黎市區 遠眺巴黎市區 遠眺巴黎市區 遠眺巴黎市區 從鐵塔的第一層平台往上拍
站在下塔的電梯裡往下拍 好像科幻電影裡的場景 票亭邊公園裡的鴿子好悠哉 住在窗外有巴黎鐵塔的屋子裡不曉得感覺如何? 晚上的遊客數量看起來是白天的N倍 從下方往上拍,塔頂太高無法納入鏡頭
鐵塔的底部中央 夜裡的巴黎鐵塔更美 鐵塔的四肢之一 鐵塔底部的正中央,往上拍就像美麗的窗貼

星期二, 8月 22, 2006

巴黎自助行(十)超窄路小車當道

巴黎市區的道路,除了稱得上是Boulevard的幾條大道之外,多半都很窄,感覺上和台北市的街、甚至是巷差不多。我見到許多Mini Cooper和Smart Car,不過數量最多的還是當地出產的標誌汽車。本人對汽車沒啥研究,多年前考上駕照後,在街邊遇見可愛的Fiat 500車款現在已經將駕駛技術忘得精光,就連發動也不會。一路上老公對停在路旁的車子指指點點,我只有點頭稱是的份。

前陣子我替朋友寫了一個劇本,劇中需要出現一輛骨董車。我一邊寫一邊想,假使真要開拍,這車總得是台灣找得到的才行,否則寫了若是借不到,豈不白搭?上網搜尋之後,發現台北有個專門引進骨董車的進口商,我瞧了瞧目錄,直覺地挑了一輛神似Mini的小車,原來那是1957年首次登場的Fiat 500,資料上說它不僅比Mini早誕生兩年,身長還短了7.6公分。

劇本寫完後我對此車一直念念不忘,沒想到抵達巴黎的隔天一早,立刻就在旅館附近的鬧區遇上了這款小車。這輛Fiat 500的車體被烤成橘紅色,相當搶眼,不過它的門把手並非經典的前開式,但有幸能目睹此車本尊,也算是令人開心的事,因此我馬上像檢察官搜証一般地將它的前面後面側面全都給拍了下來。

在聖圖安(St. Ouen)跳蚤市場入口處的前一個街區,有個不怎麼好逛的帳蓬市集,那兒有一堆義大利人在兜售LV、D&G、Gucci的名牌仿冒品,但品質非常之差。在那個很不怎麼樣的市集裡有個專賣鐵牌的攤位,許多五零年代的知名菸、酒、遊輪廣告,都被老闆製成鐵牌或鐵盒販售。我在那兒又遇見了Fiat 500的鐵牌廣告,看來這車至今仍還挺受歡迎,不過小車的魅力沒有貓咪大,最後我掏錢買下的還是史坦倫(Theophile-Alexandre Steinlen)畫的貓海報鐵牌

我們在聖停在聖日耳曼德佩教堂前的骨董車日耳曼德佩教堂後方,也見識到一輛教人驚艷的名貴骨董車,它擁有米黃和咖啡的優雅配色,與以往只在電影裡看過的古典車身樣式,保養如新的外殼被樹葉間灑落的陽光照得閃閃發亮,老公當然忍不住又想上前合影留念一番,幾天後,他甚至騎上另一輛骨董偉士牌,還抵著下巴擺出標準的台客姿勢,硬要我顏面無光地幫他拍照…。

八月初,巴黎的交通狀況還算好,可能巴黎市民都出城度假了,所以鮮少有塞車的情況。不過我們來到巴黎的第一天,就在塞納河畔目擊了一場車禍,地點在法蘭西學院正前方。撞與被撞的人沒怎麼橫眉豎眼,只是下車看看車況,既沒報警,也不用等保險公司的人員趕達現場,不到三分鐘兩人便各自上路,氣氛平和的很。真不曉得是巴黎人脾氣好,還是保險制度太可靠的緣故?

More Photos
巴黎的市區街道多半狹小 巴黎市區的停車繳費亭 在巴黎的第一天就目擊一場車禍

星期六, 8月 19, 2006

巴黎自助行(九)蒙馬特的安息地

早在規劃行程時,我就想去瞧瞧Jim Morrison位於巴黎近郊的墓,但一來路途遙遠,二來是我早已不是滾青(好像也從來就不算是?),此君對我的意義沒有重大到非去瞻仰一眼不可,所以便打消此念,不過素聞巴黎的墓景緻優美的蒙馬特墓園是攝影愛好者經常留連的地點園風光優美怡人,說什麼要要挑個標的來逛逛,於是我們趁著在蒙馬特閒晃的空檔,走了趟「蒙馬特墓園」(Le cinetiere du Montmartre)。

資料上說,這座佔地十一公頃的墓園過去原是石膏礦場,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還曾做為集體墓穴之用。長眠此地的名人不少,包括有印象派畫家竇加、舞蹈家尼金斯基、音樂家白遼士、作家左拉...,以及法國新浪潮名導楚浮。我對楚浮的了解不深,他的作品我只看過「四百擊」、「夏日之戀」和「日以作夜」,可是每一部我都非常喜歡,因此有機會造訪蒙馬特墓園,非到墳前向他致意不可。

蒙馬特墓園的入口處有一個大地圖,上頭標示了名人們的安息位置,我們確定目的地之後,便悠哉地一邊散步、一邊往楚浮的地盤移動。巴黎的樹量龐大,墓園裡更是不遑多讓。在綠意環繞的小徑上欣賞造型各異的墳塚與點綴其間的古典雕像,讓人有種遠離塵囂的遺世獨立之感。在如此寧靜美好的午後,我們越走越隨興,不一會兒便迷失在廣袤的墓園深處,後來連老公也離開了我的視線。

一個人在墓園裡走著,並不覺得恐怖陰森,而就在我的不遠處,也有個背著相機的獨行女子,正四處獵取美麗畫面。她似乎對雕刻很有興趣,有些時候她幾乎整張臉就要貼上陌生人在楚浮設計簡約的墳上有來自影迷的獻花與留言的墓碑,為的只是拍下上頭細緻的刻紋。我一直找不到楚浮的墓,眼見進園已超過一小時,未免耽誤下個行程,我只得往回走。在回程途中我遇見老公,原來他老人家早已坐著歇息。

懷著失望的心情,我們並肩往入口處走,想來這趟是要無功而返了,此時卻老遠見到同行的友人朝著我們興奮地指著地上某處,表示楚浮(Francois Truffaut,1932-1984)就躺在那兒。那是一個與其他墳墓相較之下顯得低調且現代的墓,雖和新翻修的白遼士(Hector Berlioz,1803-1869)之墓一樣運用了黑色石材,但體積小了許多,不仔細找它肯定會被輕易忽略。墓上有單支玫瑰花、盆景,以及想必是影迷拿小石塊鎮住的紙條留言,我們行了一會兒注目禮便安靜地離開墓園。

今年三月份老媽過世,我為了挑個讓她在往生後能安心修法的地點,曾經參觀過一些北部的墓園,其中環境最好的當屬葬了鄧麗君、李天碌、胡金銓、許常惠等知名人士的金寶山。位於金山的金寶山,園區內有墓地和塔位之別,根據詢問業務員所得到的答案,若想在那兒土葬,一坪是六十萬,但「低消」門檻是十二坪,也就是說想在那山頭擁有一席之地(真的是「一席」之地),至少得花上台幣七百二十萬。我們不是什麼富貴人家,最後當然還是選擇購買總價不至高的令得咋舌的塔位。不曉得在高物價的巴黎,葬在市區的蒙馬特墓園又得花費多少銀兩呢?我很好奇。

More Photos
蒙馬特墓園入口處的居民位置圖 蒙馬特墓園中美麗而哀傷的雕像 蒙馬特墓園中綠樹成蔭的幽靜小徑 蒙馬特墓園裡的古墓建築相當別緻 名導演楚浮長眠於蒙馬特墓園 蒙馬特墓園裡除了有憑弔先人的子孫,也有遊客 蒙馬特墓園裡的墳前一景 蒙馬特墓園裡的墓大多有百年歷史 音樂家白遼士的墓看得出才剛整修過 蒙馬特墓園裡處處是古蹟

星期五, 8月 18, 2006

巴黎自助行(八)莎士比亞老書店

莎士比亞書店是巴黎左岸鄰近聖母院處一家擁有悠遠歷史的老書店。累積了七天以來大量徒步的疲勞,在行程的最後一天,我們決定放棄既定的凡爾賽宮之莎士比亞書店二樓的美麗窗景旅,一直賴床,直到接近中午時分才往附近的拉丁區移動。

手上沒有地圖,我們憑著老公十年前的記憶,隨性地沿著塞納河往聖母院方向走,終於在一排大樹後面發現了知名的莎士比亞書店店招。書店還沒開門,門前空蕩蕩的書架上睡了一隻黑貓,一些早在樹下聚集的遊客,索性逗弄起貓兒。貓兒一點也不怕生,任意地讓人搔頭摸身體,我藉機拍了牠許多照片。

書店共有兩個店面,左方專賣罕見書籍,右方是主要的營業場所。往上一看,共有五層,二、四樓的窗前還站著幾個往下望的年輕人,後來才曉得其中著黑衣藍裙的美女,是已接棒經營的新任老闆娘Sylvia,芳齡才二十有二,她一直和站在我後方、手持專業攝影機的男子隔空喊著話,而其他的青年男女,則是以駐店打工方式換取免費住宿的外地文青。

十一點五十分,右邊的店裡頭開始出現動靜。方才站在樓上窗前的男女陸續走出店門,一面將書車推出擺好,一面將另一些書擺進黑貓不久前才躺過的空架子以及大樹下的座椅上。一個穿藍洋裝的女生拿出貓食餵了黑貓,黑貓吃了一地之後,甩甩屁股就到鄰近的公園去遛達了。此時一位老人走了出來,他頂著愛因斯坦似的瘋狂髮型,也加入了推書車的行列,看起來老當益壯,原來他就是和接班的女兒相差七十歲,目前已高齡九十二歲的老闆喬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

拿著攝影機的男子記錄著開店的過程,待一切開店程序結束,他和年輕女主人便齊力訪問起坐在門前收銀台內的惠特曼老先生,我手上捧著在外頭二手書車挑中的「Point of Origin」(Patricia Cornwell著,2歐元,84元),趁著三人忙著採訪時走進這間傳奇書店,踏上了寫著「Live For Humanity」的台階。書店一樓共分為「哲學」、「音樂」、「小說」、「詩集」、「傳記」…等區塊,老舊的書架、斑剝的牆面、古典的吊燈,配上大理石地板與擺放得不怎麼整齊的滿室書籍,使店面瀰漫濃濃的人文氣息。

沿著狹窄的紅色木梯往二樓走,是老闆的書庫,店內清楚標示:二樓除了兒童區的書本,全是非賣品,歡迎大家免費到二樓來閱讀。關於那兒的書量,有位曾經寄住的blogger形容道:「所有的牆面全是書。書像塔似地圍繞四周,塞滿了建築物的每一個縫隙。我甚至相信,假使抽出某本精裝書,就可能導致建築物從中間塌陷。」不過二樓的窗景非常美,望出去是樹梢的綠意和不遠處的聖母院,若有時間在那兒靜靜消磨一下午,想必是人間樂事。那兒也展示許多關於書店的歷史文物,有惠特曼年輕時於文人們的合照、與書店相關的媒體報導,也有寄自各地的發黃信件。

二樓樓梯口的拱門上貼了封三年前由署名Edda的女生留下的信件,她提到「For this bookshop alone I would move all the way from Norway. This is one of the true places remaining in the world.」,而信件上方的牆面上,漆的正是莎士比亞書店對造訪者的忠告:「Be not inhospitable to strangers, lest they maybe angels in disguise.」(別對陌生人冷淡,他們有可能是喬裝的天使。)其實,光是店主能將三樓提供給外地年輕人免費住宿,就足以証明他身體力行了這句箴言。

我在二樓拍了許多照片,那兒的每個角落都詩意的像是明信片裡的場景,在角落的書架上方,甚至還塞進了一個小床位,夜裡將會有個年輕人棲身在這彈丸之地,與書和歷史共眠。我沒有機會爬上三樓,那兒另有入口,而當時的二樓已經擠進太多遊客,我只好趁僅容一人行走的樓梯淨空時趕緊下樓。

離開前我又拿了保羅奧斯特的「The Brooklyn Follies」(10歐元,420元)與徐剛好碰到有人來採訪惠特曼老先生四金的「Perfume」(13歐元,546元)這兩本書。在櫃台前我發現一疊折成四折的DM,裡頭是惠特曼老先生的故事、想法和書店的歷史照片,我問女店員這賣是不賣?她說一份5歐元(210元),「好貴!」我心想,但基於對老人家的好奇我還是買下了,此次書店行的花費共30歐元(1260元)整。

付了錢,店員在書的封面裡蓋上了莎士比亞書店的專屬店章,讓我不禁想起了師大夜市裡的水準書店。水準書店的老闆曾大福和莎士比亞書店的老闆惠特曼,似乎都是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他們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連鎖書店主導書市的時代,或許也唯有「偏執的獨立書店得以倖存」吧!

More Photos
年輕的老闆娘站在四樓往下看 慵懶的黑貓與莎士比亞書店 Live For Humanity 藍裙黑衣的就是年輕的老闆娘 書店一樓後方張貼著歷史的牆面 往二樓的紅色斑剝木梯 莎士比亞書店二樓一隅 莎士比亞書店二樓張貼的歷史畫面 二樓陳列了滿室的古書 老闆的案頭擺了古意盎然的白色鳥籠 處處皆是停格的歷史 來自挪威的Edda留下的溫暖信件

相關連結
他們的莎士比亞書店:茜勒維亞,喬治,茜勒維亞(此文有介紹書店的歷史)

Shakespeare & Co.
地址:37, rue de la Boucherie
網站:http://shakespearec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