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31, 2007

新年快樂:)


再幾個鐘頭,2007年就要過完了。剛才特別畫了一張小步賀年卡向大家說聲「2008新年快樂」,希望每個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幸福健康。Happy New Year!

星期五, 12月 28, 2007

樓有一老,如有一寶

在我居住的這棟大樓裡,有位十分年邁的管理員,今年高齡九十有三。他從大樓完工時便開始當起管理員,那一年他「才」八十歲。不過根據主委透露,他真正的年齡應該是九十五歲。坦白說,我根本不在意他是九十三歲還是九十五歲,反正對我來說,兩者都已經是接近人瑞的年紀。

這位管理老伯原本是位退休的高中校長,所以我和老公都尊稱他為「校長」。校長寫得一手好字,電梯裡的所有公告,全是他用行書親筆所題,龍飛鳳舞的字跡與咬文嚼字的內容,每每令我們這些有看沒有懂的晚輩們汗顏。其實我們何嘗不希望見到由印表機列印出來的整齊公告,可是誰能要求一位九十幾歲的長者學電腦呢?所以每回大樓的公告一貼出,我們總是得吃力地理解校長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由於一樓並沒有管理櫃台,校長平日都在地下一樓狹小的管理室裡盯著監視器看,只有中午時分才會到一樓電梯口等郵件。偶爾也會看到他夜裡十一、二點還在地下停車場裡巡視,讓我對老人家的驚人體力佩服不已。寫到這兒或許有人會以為校長是個孤苦無依、平日就住在管理室裡的可憐老人,但事實上他是固定上、下班的上班族,家裡有位老妻在等門,退休俸加上管理員的薪資,收入甚至高於一般公司行號裡的總監級人物。

還記得去年剛搬進這棟大樓時,有一回晚歸被校長給撞見。他老人家見我們深夜未睡,直拉著我和老公進到他的管理員小房間裡聊天。儘管我和老公累到眼睛都快瞇起來了,可是盛情難卻,我們也只好配合。結果,校長從他在山東的求學時代,一路講到抗戰時期的軍旅生涯,再把話題扯到他來台以後的工作經歷。話匣子一開,校長竟足足開講了一個半小時。精力如此旺盛,不工作也實在是浪費。 

校長不止體力好,造型也很妙。有一回,我中午下樓去買便當,碰巧遇見校長坐在門口等郵差。他平日穿著樸素,可是那天竟然戴了一頂好像從蔡依林頭上搶來的超閃亮嘻哈風棒球帽。這…這畫面未免也太不協調了,可是我還是禮貌性地稱讚了一句:「哇!校長,你的帽子好炫。」只見校長笑嘻嘻地回答說:「是啊,我孫子送我的。」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而從此以後,我中午出門就時常被校長帽子上的亮片閃光給刺傷眼睛。

雖然公告寫得文謅謅,但校長有好幾次的發言都「白話」的令我和老公噴飯,其中一次就發生在半年前。話說當時樓下有戶鄰居因為裝修不慎弄破了糞管,未免大家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沖馬桶導致災情擴大,那一整天,校長幾乎每隔一個小時就會利用大樓內的廣播系統,以濃濃的鄉音嚴厲地提出以下警告:「本大樓的糞管爆裂,請各位不要大便!不要大便!就算大便了也暫時不要沖水,謝謝大家。」一連串的「大便」聽下來,我那天當真是食不下嚥。

最近一個月不見校長人影,在樓下收信的換成了另一位講閩南語的歐吉桑。我們原本以為校長已經默默地退休養老了,因為他曾數度表明自己年紀太大想要辭職,偏偏主委就是不放人。沒想到前天我下樓買午餐,又看見校長頂著閃亮嘻哈帽、翹著二郎腿坐在一樓電梯口等郵差。我不禁好奇問道:「校長,好久不見啊。你去哪裡了?」只見校長面帶微笑地答覆我:「我腸子打結,回大陸去開刀,把腸子剪掉一大截,現在好了。」九十幾歲高齡遠赴異地開刀,才一個月時間竟又神采奕奕地回來上班,校長實在是天賦異秉。

當晚,電梯裡出現了一張新的公告,而且是電腦列印出來的。儘管我不相信校長在開刀住院的一個月期間裡還順便學會了電腦-─這肯定是有人幫他打字的,可是光看語氣和成語也曉得它是校長的傑作。而這回,他甚至還提醒住戶不要賭博、不要讓家人吸二手菸、舊鞋子要常洗、家裡不要擺太多錢,讓大樓公告看起來活像一則「生活倫理公約」,我在電梯裡看完之後忍不住放聲大笑。這把年紀還這麼妙的人真的不多了。果然是「樓有一老,如有一寶」啊!


紅線是我畫上去的。

【註】看不懂「呼盧喝雉」這句成語的請看這裡。根據前幾天重新上線的「教育重編國語辭典」解釋:「古代用五木骰賭博,一面黑色,上刻牛犢;一面白色,上刻雉雞。盧、雉皆為骰子的花色名,一擲五骰若皆全黑,為最大,稱為『盧』;四黑一白,次之,稱為『雉』。呼盧喝雉形容賭博時的呼聲,亦指賭博。《野叟曝言》第十五回:『自從嗣了進門,喪事一毫不管,終日呼盧喝雉。』亦作『喝雉呼盧』。」

星期日, 12月 23, 2007

台灣的「內地」是南投!

當收視率極高的綜藝節目、中資新聞媒體主播、將對岸視為極大市場的演藝人員,全都有志一同地稱呼「中國」為「內地」時,我不免對這個現象感到憂心忡忡。以前,我們至少還會不明所以地稱呼「中國」為「大陸」,但現在就連小朋友也深受媒體和演藝人員影響,改口稱中國為「內地」。「內地」是相對於「沿岸」的說法。中國沿岸的居民,稱呼不靠海省份的居民是內地人還情有可原,但是台灣人呢?我們稱呼對岸為「內地」,難不成「台灣」是中國的「外島」?

我曾是「超級星光大道」的忠實觀眾。印象中,在某次比賽前,參賽者吳忠明說了一句「內地的觀眾大家好」。我相信這不是他的本意,君不見除了「閃靈」這種團體,無論哪個知名歌手、偶像團體,在提到中國時全都千篇一律地將「中國」二字直接置換為「內地」。如果不曾仔細思考其中意義,小朋友學習演藝圈前輩說話,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可是,上週當我向某位大學同學打聽另一個朋友的手機號碼,並聽見她回覆我「喔!她去內地工作了,現在人不在台灣。」時,我真的非常錯愕。畢竟是三十五歲的成年人了,對於這種事情難道不應該稍做思考嗎?

前幾天我無意中轉到「康熙來了」,當天的節目來賓是被稱為「星光血滴子」的四位PK參賽者,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我非常欣賞的Alisa。蔡康永一開始便問到Alisa的血統問題。「妳是『中國人』加上?」Alisa聽到主持的人詢問馬上回答說:「媽媽是台灣人,然後爸爸就是美國人。」接著蔡康永又問她:「Alisa其實也在『內地』有參加節目了對不對?」對此Alisa表示,自己「在台灣組了一個團體,然後就是代表台灣,到『內地』去比賽。」顯然Alisa明白中國人與台灣人的區別,可是當蔡康永提到「內地」一詞時,她又順理成章地以主持人的遣詞用字做出了回答。

Alisa先前參加的比賽,其實是由山東衛視等十二家衛星電視台聯合舉辦的「中國第一個省際間歌唱對抗電視聯賽」,亦即「聯盟歌會」。由於台灣的東森電視台是主辦單位之一,因此曾在「東森全球新人王」中大放異彩的Alisa,便接受徵召和友人組隊代表「台灣省」參加這個中國「省際」歌唱比賽。Alisa的成績出色,因此傳出她可能成為宣傳2008年奧運會的形象大使。在中國的一則新聞報導中曾提及Alisa對此顯得異常興奮,「她表示如果她真能得到這個好機會的話,一定會竭盡全力為祖國、為2008奧運貢獻一份力量。」所以她的媽媽是台灣人,她的爸爸是美國人,可是她的祖國卻是中國?

我不愛寫政治文,可是政治是眾人之事,眼看小朋友們受媒體的影響,開始稱呼中國為「內地」,開始「不自覺地」矮化台灣成為中國的一省,還代表台灣「省」去中國參賽,我實在不吐不快。我寫這篇文章並沒有要攻擊吳忠明和Alisa的意思,只是對於國家認同這種事,即便是小朋友也應該抽空思考,不要只是受到媒體和知名歌手的影響,就不假思索地沿用「內地」這種名詞來打迷糊仗。哪天台灣若真的淪為中國的「外島」,我可是絕對笑不出來的!

星期四, 12月 20, 2007

方大同信的「大同教」

據報載,有「香港周杰倫」之稱的創作歌手方大同跟著家人一起信仰「大同教」,由於受戒,至今二十四歲仍是處子之身。他的名字與雙親的宗教信仰是否有關不得而知,我比較有興趣的,反而是了解這個陌生宗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在網路上搜尋了一陣子,得到的中文資料大同小異,英文資料則豐富許多,我將它整理如下,大夥兒可以順便增廣見聞,若有錯誤也請不吝指正。

大同教,原名「巴哈伊教」(Bahá'í Faith),由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巴孛教派演化而成。1844年由被尊為該教「先知」(即「巴哈歐拉Baha'u'llah」,意為「上帝的榮耀」)的波斯貴族密爾薩‧胡賽因‧阿里(Mirza Husayn Ali)創立於波斯(今伊朗),其著作計有《至聖書》、《篤信之道》、《隱言經》、《七山谷書》等一百多部。巴哈伊教最早由外籍商人傳入中國,1947年再由中國傳入台灣。由於該教宣揚「地球乃一國,人類皆其民。」與孔子倡導的「世界大同」、「四海之內皆兄弟」不謀而合,因此台灣稱之為「大同教」,其後又正名為「巴哈伊教」


位於以色列海法的「世界正義院」建立於1963年,是巴哈伊教的最高行政教務機構。
(圖片取材自Wikipedia)

巴哈伊教的全球組織架構分為三個層次,一個是位於以色列海法的「世界正義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一個是位於各國的「總靈體會」,一個是隸屬總靈體會之下的「地方靈體會」,每個層級皆選出九位委員或董事負責各個層級的教務工作。1954年底伊朗籍的蘇洛曼夫婦來台拓展教務,1967年該教終於獲內政部准許設立「大同教臺灣總靈體會」。根據2000年的統計,在台的外籍巴哈伊教神職人員有六十二位,信徒約一萬六千人,且多為高學歷知識份子。至於巴哈伊教在世界各地共兩百餘國的信徒人數則已達五百多萬,遠超過伊斯蘭教和佛教的傳播範圍,是當今傳播速度最快的新興宗教之一。

巴哈伊教認為宇宙間有一個超自然的造物主,各宗教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他們的基本教義包括:一,上帝唯一、獨一。「上帝」、「耶和華」、「阿拉」指的都是唯一、獨一的至高之神,祂不專屬任何宗教,而且自始至終都與人類在一起。二,宗教是同源的、相對的、演進的。所有的正信宗教都來自上帝,各宗教儘管表面不盡相同,但其靈性本質是完全一致的。三,每個人應獨立追求真理。「人必須自己尋求真義,捨棄模仿祖先與對傳統形式的固執…」。四,排除各種偏見。五,兩性平等。六,普及教育。七,科學與宗教並行不背。八,遵守法律,服從政府。九訂定國際間一種共同語言。十,制定國際間一種共同貨幣。十一,設立國際間紛爭的仲裁機構。十二,用靈性方式解決經濟問題。

巴哈伊是非常入世的宗教,他們沒有任何出家修道的組織與規範。做為一個宗教,他們當然也有戒律,例如該教嚴禁教徒飲酒、吸毒、賭博、乞討、在背後中傷他人、論人八卦,也嚴禁任意傷害人命、破壞社會秩序、違犯社會公德,以及兩性婚姻關係之外的任何性行為(因此婚前性行為、同性戀與維持單身都被該教所禁止)。十五歲以上的教徒必須每日祈禱,身體健康的教徒則需參加每年三月二日至二十日共計十九天的齋戒。由於該教主張重建一個沒有壓迫與剝削、人人平等的正義社會,因此強調男女擁有同等的財產繼承權,同時也廢除婦女戴面紗、男子不許穿絲綢、佩帶黃金首飾的伊斯蘭習俗。雖然教義並不鼓勵離婚,但男女雙方仍享有離異與再婚的自由。


竣工於1986年的印度「靈曦堂」,因為外型就像一朵蓮花,因此也被稱為「蓮花寺」
(Lotus Temple),每年估計吸引四百萬人次的遊客造訪。(圖片取材自Wikipedia)

「靈曦堂」(Bahá'í Temple、Bahá'í House of Worship,亦被稱為「Mashriqu'l-Adhkár」)是巴哈伊教的宗教象徵,一般底座皆為九邊形的圓弧,且設有九扇門,取其對世界各宗教信徒開放之意。「靈曦堂」裡禁止說話,也不許佈道,更不准設立講台與祭壇。基本上室內全為開放空間,而且所有座位的擺設均朝向以色列的「世界正義院」。世界上的第一座「靈曦堂」位於土庫曼,但原址因受強震、豪雨侵襲,現已毀損。目前全世界僅有七座「靈曦堂」,分別位於:美國伊利諾州、烏干達坎帕拉、澳洲雪梨、德國法蘭克福、巴拿馬的巴拿馬市、西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的提亞帕帕塔,以及印度新德里。第九座「靈曦堂」,現在正於智利興建當中。

星期一, 12月 17, 2007

谷丫密碼與地底寶藏

前天TVBS報導了一則關於一名雲南農婦畫出神秘符碼、而且還能說外星語的奇聞。其實會出現這則去年的舊聞,想當然耳是因為從上週三起,中國中央電視台的「走近科學」節目,一連五天播出了《解讀谷丫口令》的單元。

這位原名張谷芬、被稱做「谷丫」的雲南省宜良縣鄉新村農婦,自稱2004年1月31日那一晚,無意中在日記本上畫出了一些她認為「挺好看」的線條圖案。由於只有初中畢業,平日和老公就著一、兩畝田務農維生,也從沒學過畫畫,因此能畫出這樣的圖案,讓她自己和家人都感到相當驚訝。原本谷丫擔心隔天醒來會失去這個能力,沒想到第二天起她的繪畫能力不但沒有消失,反而還越畫越純熟。更奇妙的是,四天之後,她竟然開始嘰哩咕嚕地說起一般人難以明白的怪語言。

去年9月19日,谷丫拿著自己三年來苦心繪製的作品走進了雲南省收藏家協會。據說當時看到畫作的人都驚呆了,有人說從畫裡看到了古代的星空,還有人說從畫裡見到了腦下垂體的微觀景象。現場的人問她畫的是什麼?只見她比手畫腳,用一連串旁人聽不懂的語言把眾人給搞得茫茫然。她說她沒辦法用普通話解釋清楚,每每想要解釋,但一開口就是連自己也弄不清楚的怪語言。消息被媒體披露之後,谷丫頓時紅遍全中國,也引來一堆好奇的專家學者前往研究探訪。

谷丫共有一百多本筆記本和兩千多幅畫作。她不僅畫得多也畫得快,最高記錄是在六、七個小時內畫出一百三十幅畫,而她的兩千多幅作品裡竟沒有一幅是相同的,就連風格也不一樣。「我在畫畫的時候,頭腦裡不想什麼東西,心裡也不想什麼東西,手隨著筆,筆隨著手。」谷丫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道。後來北京一個廣告人替她籌辦了畫展,更是令她聲名大噪,而結果就演變成,信的人認為她是「宇宙的翻譯官」、是「宇宙的使者」;不信的人,則認為她不過是個裝神弄鬼想引起注意的女騙子罷了。


這就是谷丫講的怪語言,長度約一分四十秒,聽完我的頭莫名地痛起來@_@

由於谷丫的情況費人疑猜,央視為此費時數月,採訪了一堆教授和奇人,並進行了一系列的追蹤報導。採訪中,記者發現和谷丫有著同樣行為特徵的人,還包括了哈爾濱的李惠香、賀昌秀,以及甘肅的杜永研等等。記者也發現這些人大部份是女性,教育程度都不高,而且多半住在偏遠的山村,家境並不富裕,而且他們的畫作比較近似於「意念畫」。經由專業人士的解密,他們認為谷丫說的也不是外星語。然而也有幽浮愛好者相信,正是因為教育程度低的人比較容易「進入一種大腦無思無慮的狀態」,所以反倒令他們成了能夠順利接收並傳播外星訊息的生物載體。

世界華人UFO聯合會」目擊調查部主任張靖平,就推定谷丫說的是「外星語」,寫的是「外星文」。他安排谷丫與哈爾濱的賀昌秀連線。谷丫形容自己:「有時候很興奮,有時候很傷心,還會莫名其妙地流淚,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流淚?」賀昌秀則告訴她,她們運用的語言來自另一個距人類不太遠的星球。「他們正在嘗試用人類作為通訊信息的載體,向人們傳播這種文化。」賀女士如是說。

杜永研是另一位與谷丫連線的奇人。他是甘肅省的一名執業醫生,1998年在哈爾濱時認識了賀昌秀。他開始模仿,並很快地學會了這種言語,而且漸漸懂得了其中的涵義。「雲南信息報」指谷丫與杜永研的溝通很順暢。她說,在連線的三人之中杜先生最能明白她的意思。以下便是由杜先生所翻譯的一段谷丫密語:「宇宙是一個很大的系統,裡面包含著很多高科技文化…地球人類的出現,不是一朝一夕的,是經過上百萬年逐漸產生的。現在『外星人』跟地球人已經開始溝通,他們把信息傳遞給地球人,向世人公佈,要愛護地球,保護大自然。希望地球更多的人瞭解『外星人』…」他也鼓勵谷丫:「現在很多『外星人』發送信息在你大腦中,你就把它寫出來、畫出來。這個信息開始來的時候會不由自己控制,過段時間自然會明白其中的意思。」

就在央視進行採訪調查之際,另一個同樣只有初中教育程度的農民黨中喜,自稱在閉關二十八天後,破解了所謂的「谷丫密碼」。黨中喜從小就對漢字具有濃厚興趣,無論是測字、拆字等等皆能在腦中成像,別人眼裡單純的漢字,在他看來卻是具體的影像(他應該是屬於那種能將Matrix終端機裡的綠色符碼轉譯成紅衣女郎的奇人異士)。谷丫畫中那些千奇百怪的符號,在他看來全是一個個能轉譯為具體物件與地理環境的漢字。

據「東方今報」的報導,黨中喜一看到報上刊載的四幅谷丫畫作就著了迷。他在閉關二十八天後,認為自己參透了畫作玄機。他說谷丫的畫暗示中國某個地方隱藏著一個大型的地下宮殿,裡頭不僅有各種寶物,還有人類生存的跡象,於是去年底他向朋友借了旅費,跑到雲南去拜訪谷丫,還瀏覽了她的其他畫作。黨中喜從畫作看出了「峰山寺」和「北」等字,他認為這個地下宮殿應該就在重慶市的北碚區。接著他連跑了幾個公家單位企圖發表已破解的密碼,卻都被斥為無稽之談。

今年2月8日,黨中喜來到重慶市北碚區,在當地人協助下終於打聽出璧山縣八塘鎮的八角池原本有座峰山寺,後來神秘地陷進了地底下。黨先生得到這個消息,第二天就去了八角池,並且在當地老百姓的幫助下,在縉雲山的後山上找到了深二十五公尺、寬十幾公尺的大坑,一個被荒草覆蓋、名叫水龍潭的地方。春節過後,他多次到公家單位反映自己的重大發現,卻仍然因為缺乏科學根據而踫壁。4月1日重慶晚報以《四名河南農民到四川縉雲山尋「藏寶地宮」》為題,報導了黨中喜的尋寶行動,但是當地的文物部門聲稱進行過文物普查,「並沒發現這一帶有戰國金鼎之類的地下文物」,至於「塌陷的廟宇」他們更是聞所未聞,「他們不是在騙人,就是被人騙了。」

由於沒有人相信,黨中喜和友人決定自己證明。他們先是在山坡上住了四個多月以勘查地形,接著又在6月8日買來工具準備開挖,並陸續有六個人加入陣容。他們為自己起了「南陽民間科學探秘小組」的名號。儘管生活艱難又缺乏金援,但開挖的過程讓他們十分興奮,因為他們發現在兩公尺厚的土層下方,是九層人工堆砌的亂石,這些亂石Wingmakers很有規律地排列在一起。6月22日,他們甚至挖到了一個有裂縫的青石板,石板上有明顯的人工打磨痕跡,他們認為那就是地宮的一個入口。

雖然有熱心支持的群眾,但當地也有許多人認為探秘小組是一群騙子,因此只要他們一開挖,公安就會介入要求他們停止。7月5日,屢勸不聽的一群人終於被當地公安給送進了車站,並目送他們離開。黨中喜留下了一千五百塊錢,希望能有人繼續挖下去。他認為誰挖都一樣,因為他的目的只是想證明他對「谷丫密碼」的猜測是對的。8月20日,探秘小組的其中一位組員又去了重慶,因為在當地繼續挖掘的民眾去電表示,那塊有裂縫的石板太硬,好像是一種特殊的石材,因此沒辦法再挖下去。

大坑裡頭究竟有沒有地下宮殿,迄今仍是一個謎團,不過我非常希望那個坑能夠繼續挖下去,說不定真能發現傳說已久的地底人哩!不過谷丫的例子倒是令我聯想起「WingMakers」(造翼者,宇宙中一種古老的類人族類)這個網站。作者自稱從「最初源頭」(即至高無上的存在)得到中心訊息,並企圖向人類傳遞「我們與各銀河系『類人的生命形式』其實互有聯繫」這樣的概念。作者也畫了許多相當難解的畫作,有興趣的人不妨上站去試試自己有沒有慧根。

星期日, 12月 09, 2007

舊布料變新衣裳

我手上可以動用的小錢,絕大多數都花在購買傢俱、書籍和食物上頭,衣服買得並不多。今天看著令人發膩的衣櫥,一時興起翻出庫存的舊布料,決定替自己做一件復古娃娃裝。我挑的是原本打算用來做抱枕套的深灰色毛料。由於布料不到兩碼,我只能裁出一件膝上十公分的短洋裝,去掉正、反面兩大塊布,剩餘的布料勉強裁成了兩只七分袖。裁好布料、把久違的勝家縫紉機也請出來之後,我發現家裡並沒有可以搭配布料的灰色線軸,於是立即奔到樓下買了線軸和大頭針,女紅的準備工作這才總算就緒。

老媽在十幾年前曾經花費不少銀兩去「勝家」上課,這台縫紉機正是學員們的必備工具。不過她只做了幾個抱枕套、面紙盒和一張床裙便興趣缺缺,縫紉機也因此被束諸高閣。老媽說襯衫領和袖子是最難做的部份,等自己DIY不如買成衣比較方便。後來我自己買了紙樣回家,沒想到竟意外車出整件洋裝,甚至還糊里糊塗地做成了襯衫。於是大學時代,我經常穿著自己做的衣服上學,幾年下來倒也沒有因為剪裁怪異或是車線反常而被同學們給識破。媽媽過世後,我理所當然地接收了這台縫紉機,今天可是我搬到這兒以後第一次讓它離開收納櫃出來透透氣呢!

雖然有縫紉機代勞,不用搞慈母手中線那種苦差事,可是家裡沒有拷克機,說什麼也沒辦法替布料好好收邊。反正衣服內側只有我自己看得到,我索性拿工具箱裡剩下的一截IKEA熨燙式膠帶試試。在IKEA已裁好的現成窗簾包裡(長度多半為250公分或300公分),多半會附上一小捲網狀膠帶,目的是要讓家中沒有縫紉機的購買者,能夠方便地調整窗簾長度。只要將窗簾的下緣反摺,然後以布料夾住網狀膠帶再以高溫熨燙,膠帶就會瞬間融化並固定住窗簾反摺的部份,相當好用。我把這剩餘的網膠拿來取代拷克機,結果衣擺、領口和袖口的邊都收得相當滑順,感覺甚至像漿過了一樣。接下來,只要把兩側和肩線車好、接上袖子、再弄點小裝飾,一件V領七分袖娃娃裝便大功告成。

從下午三點半開始,笨手笨腳還要一邊應付搗亂貓的我,大約花了四個小時才完成這件洋裝。去除陳年的庫存布和器具成本,這件新衣裳算起來只花了我五十塊錢。口袋沒錢、懶得出門,卻又想穿新衣,往後乾脆自己做囉!反正我還有一大箱的老布等著被改造呢。

星期六, 12月 08, 2007

我家登上居家雜誌封面

搬來這兒都十四個月了,房子已稱不上新屋,沒想到竟還有機會登上雜誌封面(這次換我們家的肥貓小舞在內頁露臉),不過室內傢俱迭有變動倒是真的,像今天我們就在「Mooi」(魔椅)買了兩把有三十幾年歷史、質感相當溫潤的丹麥柚木餐椅,打算用來取代書桌前那兩把椅面被貓咪抓爛的IKEA單椅。


說到「Mooi」,還真是一家好逛的西洋骨董傢俱店。他們的本店藏身在綠意濃重、氣氛悠閒的富錦街上,在青田街上則是有另一家和咖啡店「'ECOLE」開在一塊兒的分店。店裡擺的多半是來自德國的Mid-Century傢俱與雜貨,其中也有一些來自北歐的柚木傢俱。一月份店面會進新貨,屆時我會再去一趟。這篇文章沒什麼內容啦!純粹獻寶是也。:P

星期四, 12月 06, 2007

如何做個可愛的老人?

常聽人說:「老人像小孩一樣。」意思是老人家會耍性子、要人陪、愛人哄。特別是病中的老人,往往對子女頤指氣使,此時晚輩若稍有不從或者陪伴時間變少,多半會被老人家貼上不孝順或是沒良心的標籤。但晚輩通常忙著討生活,若下有子女,成了上下交攻的夾心餅乾,那日子恐怕過得比病床上的老人還苦。我好歹也活到了三十幾歲,最近身邊這種事情的確有逐漸變多的趨勢,有時看見友人的辛苦,倒讓我慶幸起兩年前照顧癌末老媽時沒有家累,而且還得到男友與好心看護的協助。

最近樓下開始拆房子裝修,搞得我心浮氣燥,於是中午我索性去逛書店。今天帶回家的是戰利品是日本女作家曾野綾子的最新中譯本《晚年的美學》,以及約爾・歐斯汀的《活出美好》。前者是今天才剛上市的新書,後者則是我撐了很久還是決定買下的勵志好書(我原本只想看他在電視上講道就好)。我迫不及待地在回程的捷運上就開始讀起較薄的《晚年的美學》。或許有人覺得奇怪,我幹嘛三十幾歲就關心起《晚年的美學》,可是我確實才翻了幾頁就發覺,這種書等老了再看就遲了。等年紀大了才發現自己活得一無可取、毫無可供回憶的美好經驗,那豈不是後悔莫及?

曾野綾子現年七十六歲,以銀髮族的身份寫《晚年的美學》再合情合理不過。事實上,她早在三十七歲時即著手寫了一本《戒老錄》,提醒自己以健康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下半場。曾野綾子會在那個年紀就有所覺悟,是因為當時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是七十四歲,而三十七歲正好過了一半。我的星座命盤和老媽雷同,倘若對照以我老媽五十九年的壽命,那我現在已經半隻腳踏進棺材裡了。就算不要如此負面思考,那麼如果我以「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來活」奉為圭臬,現在就開始看這本書似乎也是極為適當的事。

書是以發生在曾野綾子六十四歲時的一場「骨折記」揭開序幕。老人家最怕摔跤,在台灣,跌倒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意外死亡最主要的原因。然而活過漫長歲月的曾野綾子卻認為自己幸運,因為她並不是在醫療不發達的非洲鄉下跌倒,而是日本。而且由於白天沒吃到什麼好吃的,所以「對醫院的晚餐還帶著期待」。如何克服行動上短暫的不自由,成了她長達九個月的痊癒期間,一個「很值得去做的有趣體驗,而且也是了解自己的個性與內心深處的大好機會。」對她而言,骨折的體驗是「一種資產,因為我體驗到了旁人未曾有過的。」看了這樣的描述,我不禁也想和這樣風趣開朗的長輩相處看看。

曾野綾子說:「說實話,上了年紀的人們,在現代社會幾乎不被尊重。其實,那是因為很多老年人並沒有在社會上展現理應具備的賢明。」她沒有倚老賣老,反而直指許多老人的缺點。她建議老人們應該多勞動,做到自立與自律,平日多閱讀,而且儘量不要麻煩別人地開朗度日。「老年的姿態,實際上取決於年輕時代不同的生活方式。」她說,「年輕時,當然不會深思熟慮過活,大部份的人都是利己的,活在自我滿足的世界。但在那段期間生活方式的差異,其實就決定了未來。」因此,若要有美好的晚年,我們恐怕現在就得準備好面對晚年的心態,並培養一切必要的技術才行。以下摘錄的段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體悟以及對老年人的提醒,願與「日後不想成為討人厭的老人」的各位分享:
  • 比別人多活了幾十年的好處是,應該能在瞬間想到: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等好事。(所以不要再上金光黨的當了!)
  • 這個社會習於批判非常態性的行為,只因為「異於平常」,就成為被責難的對象。不過,無論如何,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時間,一定要固執地自己管理。
  • 無論生命在何時結束,人在死亡以前,總應該反省兩件事:第一件是自己有多麼愛別人、以及有多麼被別人所愛?另一件則是自己擁有多少有趣的體驗?如果自認比一般人還要豐富,那麼,就能算不虛此生了。
  • 其實任意借用別人的幫助,是不禮貌的。
  • 自立,始於經濟。自己必須認同一個原則,就是單獨一人無法做到的事,就必須花錢請別人代勞。而當無錢可用時,儘管想怎麼做,也必須忍耐、死心,並且安然自處。
  • 人要替自己的生涯做準確規劃非但不可能,而且這種主宰生命的態度可以說有點傲慢了。
  • 無論面臨什麼狀況,晚年都是最好的。因為即使遇到不幸的事,臨屆晚年時,也不需要再面對太久了。
  • 我們死亡以後,帶不走任何東西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能在死亡前,將自己人生旅途所蒐集到的喜愛的東西,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整理一番的話,是件多麼灑脫的事。
  • 讓任何物品都消失無蹤,是往生者對世間所表現的最高敬意,子孫們只需懷念亡者即可。(意思是不要讓子孫忙於善後、處理遺物。)
  • 晚年的義務,即是不要強迫別人記得他。
  • 上了年紀之後,給身邊的人少許通融,是件好事。
  • 我不喜歡講別人的閒話,因為閒話完全不可靠,聽了也不能信,所以,問了也沒用。
  • 感情不睦的夫妻,晚年時應該是輕鬆的。因為夫妻中只要其中一個往生,另一個就自由了。但相對地,感情和睦的夫妻,若只剩自己一個人活著,那一定很寂寞。
  • 生而為人,身體任何部份的肌肉都要使用,也須時時提高警覺以應付心靈的問題。
  • 鄙視勞動的人,思考模式也隨著僵化,這是令人感到遺憾的一件事。
  • 防止肉體與精神下墜的方法之一,是千萬別從生活的第一線上退休。並非意指別辭職,想說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不要假他人之手。
  • 退休後所指望的「悠然自得」,必須靠自己獨力完成。亦即必須擁有獨自一人也能安居山中庵寺的能力,而先決條件是必須在年輕時就開始節制,並持續訓練。…除了那些了不起的大人物可以隨便麻煩別人以外,如果不想麻煩別人的話,那麼訓練和節制,是生而為人的至高責任。
  • 不對他人懷抱期待,卻仍盡心盡力對待他人,這正是成為成人的目的。對老年人或因疾病而離死神很近的壯年人而言,也一樣要堅持這個原則。
  • 要測量自己的精神老化程度,不妨先調查自己說「幫我吧」的頻率有多少,即可知之。…習慣嘆息沒人肯幫忙的人,如果不趁年輕時即停止這種想法,就無緣完成晚年的美學。
  •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內心某個角落總是清醒的,那就是承認任何事都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此便不再期待自己永遠都能身處在最佳狀態,或一直自認好人一定有好報。
  • 我之所以能夠比較悠閒地且自在地度日,起因是我嚴格地區隔了知道的事和不知道的事。佯裝萬事通會帶來後遺症,而且會誤導他人。
  • 孝順的孩子,經常是自幼即出生在被教養成對任何事忍耐的家庭當中。反而過於明理且教養寬鬆的家庭,生不出孝順的孩子。
  • 有時會想到神是存在的人,絕不會在死去前記錄別人的背叛。人一旦發出辯解,並僅強調自己所說的是事實,對活著的人,是一種傷害。
  • 年齡愈長,我們愈能具備複雜的思考,愈能具備看穿現實人生的眼力。但另一方面,也有智慧不再去相信自己的眼力是唯一正確的。
  • 年歲增長的意義在於:遇事往往會迅速地想到三件事。第一,沒有任何事是足以確信不疑的。…第二,人的感情會逐漸轉化成不只男女關係而已。…第三是,隨年齡漸增,會開始相信運氣。但相信運氣並不表示努力毫無意義,只是不覺得唯有努力才能開拓人生。
  • 沒有達成目標的人生,是有其含意的。
  • 人如果不去做不喜歡的事,腦袋八成會變遲頓。因為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面貌。
  • 人如果到了老年,必須過一種至今不曾體驗的團體生活的話,那就不要當做苦勞,應將之視為提供了自己一個修行的場所,而其狀況所帶來的品德是修煉的目的而接受它。
  • 人在必要時才表現出的親暱表情是很掃興的。因此,假使是有受關照的可能性的話,那麼,平常就應該承認神的存在。
  • 已超過平均壽命,仍藉領袖魅力持續做政治家的人,其實頭腦已痴呆了。…換句話說,高齡處於無法保證其足以持續負起責任至何時的狀態。…高齡者原則上還是不要擔任負重任的地位比較好。
  • 懂得自我反省,經常思考所經歷之事的意義,是勇氣俱足的行為,這是屬於高齡層次、意識死亡近身者的特權。
  • 僅只老實是無法通用於世的。除了認真,有時更需要掩飾的意志。
  • 老年,還有必須考慮死亡的人,有個大任務。無論內心甘苦如何,都負有在剩餘時間裡開朗度日的使命。理由很簡單,第一,別讓周圍的人不愉快;第二,以身作則,向生者證明死亡和疾病並非終極的不幸。
  • 平凡沒什麼大道理,出乎意料和安定都是好事。這其中的理由有二:第一,做人不需太耀眼。…自由是世間皇族和權力者所沒有的幸福。第二,保持謙虛的態度。…能在事前便理解其真理者,就是謙虛,而學會這個道理往往是處於平凡的狀態。
  • 不管內心感受如何,明朗快活地活,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藝術。表現出一副悶居在地獄似的暗沈表情,盡說些抱怨的話,對這種不懂感恩的老人親切,若非心靈修行到某種程度,是絕對做不到的。如果想要他人溫和對待自己,自己就必須先顯現出開朗的言行。
  • 晚年的美學,可說是一種透視人間之限制的美學。

星期一, 11月 26, 2007

搖滾啟示錄:Dylan's Not There

我對Bob Dylan的生平不熟。看完「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I'm Not There)這部金馬影展熱門大片(2008/10/24更新:現在片商將它更名為「搖滾啟示錄」),可以說是一頭霧水地走出戲院。預告片中明白表示共有六人分飾Bob Dylan,但片中其實沒有任何一個角色叫做Bob Dylan,他們只是以隱喻的形式,對應至Bob Dylan在人生旅程中的某個特定階段與狀態。我猜想除非是超級樂迷,否則能不做功課就隨即看懂的觀眾應該不多。

這六個角色分別是宣稱自己名喚Woody Guthrie、揹著吉他四處流浪賣唱、受盡欺侮的黑人小孩(Marcus Carl Franklin飾演);坐在法庭裡發表世故言論的青年詩人(Ben Whishaw飾演,就是在「香水」裡演葛奴乙的那位);事業如日中天但壓力極大、時常對媒體的提問反唇相譏的失眠歌手Jude Quinn(凱特布蘭琪反串);被喻為民謠先驅、後來卻成為自己所反抗的對象、最終轉行當了牧師的Jack Rollins(克里斯丁貝爾飾演);因演出Jack Rollins傳記電影而走紅、卻與畫家妻子漸行漸遠的Robbie Clarke(希斯萊傑飾演,「斷背山」的主角之一);以及十九世紀時隱居山林的亡命之徒Billy(李察吉爾飾演)。

幾個虛構角色的年齡與膚色各異,共通點在於他們具有對世事超齡且深刻的洞察力、能輕易帶領群眾並為群眾發聲的深厚影響力、對社會常規與外界批評聲浪的蔑視與叛逆態度,以及一旦走近人群就想立刻逃開的嚴重疏離感。他們像是一隊時代的旁觀者,自認看穿群眾的愚行,訕笑之餘忍不住提出高見,獲得群眾共鳴之後卻又難堪盛名之累,最後只好逃之夭夭,在看似自由無邊其實處處受限的天地裡自舔傷口。

我不是很喜歡那個黑人小孩,他像個靈魂被囚禁在十一歲小男孩身體裡的中年男子,雖然音樂才華洋溢,但言行舉止老成做作,似乎還沒長大就已經衰老,難怪曾收留他過夜的女主人會心疼地勸告他:「活在你的時代吧!」小男孩不知聽進去了沒,只知道這偶遇的溫暖令他難以招架,於是趁著眾人熟睡時悄悄溜走並繼續流浪,結果差點溺斃又被白人救起。白人家庭對他的音樂大為驚艷,但醫院方面卻揭露了小男孩的背景,原來他是逃離感化院的犯罪少年。小男孩在白人家庭的驚慌表情中再度逃跑,最後來到了真正的Woody Guthrie病搨前彈起吉他。

我對民謠不是很感興趣,頂多只知道幾個大頭的名號、聽過幾首代表性的曲目,Woody Guthrie這名字我曾經耳聞,但搞不懂他的歷史地位。為了看懂這部電影,我回家之後認真地做了功課。原來Woody是美國的民歌教父,小男孩寫在吉他外盒上的句子「這把吉他可以殺死法西斯主義者」正是Woody本人寫在吉他上的名言。

出生於1912年的Woody,童年生活困頓,為了找到工作填飽肚子,他和家人曾經跋涉千里,遍嚐生活艱辛,小男孩的遭遇正代表了Woody早年的生命歷程。1961年,十九歲的Dylan到醫院探視臥病多年的偶像,並他的面前彈吉他致意。電影裡的這一幕象徵了樂壇的傳承,也標誌了Bob Dylan傳奇的開始。

法庭上那個有如哲學家附體的青年Arthur,代表的是初到紐約闖天下的Dylan,他機敏慧黠且略帶霸氣,既是個才華潢溢的詩人,也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毛頭小子。感覺上他就和黑人小孩一樣關注世事,但行為上卻選擇疏離,有趣的是在他的發言裡甚至還包含了給隱居者的忠告。

然而與凱特布蘭琪反串的民謠搖滾男歌手Jude Quinn相比,劇中的任何角色都黯然失色。布蘭琪飾演的Jude,舉手投足和外型都像極了當紅時期的Bob Dylan。那時的Dylan承受極大壓力,他厭惡媒體的無聊訪談,厭惡樂迷將他當成救世主,厭惡經紀人在工作量上的不體恤,也厭惡自己明明在乎卻又裝作不在乎的德性。布蘭琪把他的神經質和燥鬱演得活靈活現。

許多人不理解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為何要找個女人來反串Dylan。我從海恩斯的訪談中得知,原來這個劇本寫了五年,而Jude一角一開始就是設定由女演員來反串,因為那個時期的Dylan在他眼中是個纖細、敏感、非常不「man」的男歌手,而且在彈琴時,在音符與音符之間,他還會將手臂伸到空中飛舞,舞台肢體動作簡直比後來的David Bowie還誇張,然而這些動作卻由於1966年一場差點致命的車禍,而從此自舞台上消失。片尾的那場摩托車車禍,影射的就是這起堪稱Dylan生涯轉捩點的重大事件。

海恩斯在劇中虛構了一位民謠歌手Jack Rollins,此君地位有如現實世界中Woody Guthrie與Bob Dylan的合體,知識份子、民運領袖、勞苦大眾都以他的言論馬首是瞻,但他本人卻非常痛恨被稱做「抗議歌手」、「救世主」或是「The Voice of a Generation」,因為事情發展至此,他已經成了自己以往對抗的對象,這真是再諷刺不過。

面對這種情形,Jude的內心雖然厭惡但勉強還會稍做配合(例如記者要求他「給樂迷們一個字」,他隨口回了個:「太空人。」記者竟也認真地抄下,令人啼笑皆非),但Rollins可就沒有好臉色了,他在正式的酒會上脫稿演出、向高層嗆聲,最後揚長而去。這就像對盛名再也難以忍受的Dylan後來刻意破壞自己的形象一樣,只希望大家別再拿他當神看待。

除了虛構出Jack Rollins,海恩斯也編了一個因為演出Rollins傳記電影而走紅的演員角色──Robbie Clarke。Clarke娶了一個法國畫家Claire,兩人初期濃情蜜意,但因為Clarke成名轉性、長期出國拍片並與同劇女星傳出緋聞而感情破裂。好萊塢版本的Clarke意圖呈現的是Dylan的感情生活,而Dylan本人確實結了兩次婚也離了兩次婚,第一次是跟名模,第二次是跟自己的合音天使。

劇中有一幕是Clarke在家裡辦趴,藝文界名人雲集,其中有個傢伙發現Clarke娶了「法國妞」後一付刮目相看的樣子,而這正是Claire最感冒的一點,因為初相識時Clarke也曾對她的法國妞身份表現出一付很想征服的態度。後來Claire聽見Norman Mailer出現在派對上,便藉故離開要去找Mailer。Norman Mailer是何許人?他就是半個月前剛去世的「村聲」(Village Voice)雜誌創辦人之一。看得出Claire懶得和膚淺傢伙再哈拉下去,婚姻破裂想來也是遲早的事。

飾演Claire的法國女星Charlotte Gainsbourg,是已故法國音樂大師Serge Gainsbourg與英國女星兼歌手Jane Birkin的掌上明珠,能歌擅演,曾經得過法國凱撒獎的最佳新進女演員與最佳女配角獎,幾年前還演過好萊塢電影「靈魂的重量」。去年她曾與法國電音組合「Air」、「Pulp」的主唱 Javis Cocker以及「Divine Comedy」的Neil Hannon共同創作,並推出備受好評的《5:55》專輯。

劇中另一個搶眼的女星是我最欣賞的茱莉安摩爾,她飾演的是神似Joan Baez的女歌手角色Alice,她與Jack Rollins的關係一如Baez與Dylan的關係,而這段關係後來也出現在劇中Clarke所演出的傳記電影裡,這劇本的脈絡還真是錯綜複雜啊。

除了十九歲的哲學家青年Arthur,片中最不討喜的應該算是李察吉爾所飾演的Billy了。這名Billy影射的是十九世紀時橫行新墨西哥的比利小子(Billy The Kid),據聞他的槍法快、狠、準,還曾經殺人越獄,後來被警長Pat Garrett一槍斃命,而Garrett也因此成了警界英雄。

劇中的Billy是不知為了躲避什麼而隱居山林間的初老之人,他平日自給自足,偶爾才上鄰近的小鎮Riddle(熱愛萬聖節的謎樣小鎮)瞧瞧。由於道路開發計劃使小鎮被迫一分為二,引起居民恐慌,Billy決定到鎮上了解,期間意外遇上黑人小孩Woody求援,但他並未伸出援手。

跋扈的官員到鎮上刁難鎮民,Billy彷彿Jack Rollins上身似的大膽向官員嗆聲,卻被官員認出身份而遭到逮捕。官員問Billy叫什麼名字,Billy答「我叫William」(William剛好是比利小子的化名之一),而此官員和飾演老是企圖拆穿Jude Quinn「假面具」的BBC主持人Peter恰巧是同一人。在不同的時代背景,Dylan的化身似乎在在遭到身份和隱私曝光的威脅。Billy被捕後在居民的協助下成功越獄,跳上火車,在車廂內撿到一把塵封的吉他,吉他盒上寫著「這把吉他可以殺死法西斯主義者」,而那正是小男孩Woody隨身攜帶的的吉他。

Dylan曾為1973年的電影「比利小子」譜寫配樂並軋上一角,他還以比利小子的心情,寫出了經典名曲〈Knocking On Heaven's Door〉。晚年的Dylan將像Billy一樣拋下一切重拾最初的心境,還是像比利小子一樣自以為重獲自由,最終卻仍得忐忑不安地敲敲天堂大門?片尾的那場摩托車車禍是Dylan人生的轉捩點,至於Dylan的下一個轉捩點何時出現,老樂迷們想必仍在期待著吧。

星期五, 11月 23, 2007

雪印奶粉的古早廣告頁

剛才收到一件從彰化寄上來的得標物。這是張有三十幾年歷史的雜誌廣告頁,賣家細心地襯了厚紙板以防紙張折損,在此要用力地謝謝他。到底是什麼骨董呢?噠啦!是本人在三十幾年前因年幼無知遭人設計拍下的裸照,不,是平面廣告。在廣告裡,我被一個不知名的女人抱著,不過我的眼神遙望遠方,不曉得在瞧什麼玩意兒(很可能是在一旁哄我的娘親)。推算起來,這個抱著我的女人現在也應該是潘迎紫的歲數了吧。


這張廣告紙是從某本民國63年一月號的雜誌上裁下來的,仔細看看裡面的資訊還挺有意思的。當年雪印奶粉的台灣總代理是位於台北市延平南路的「同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電話只有六碼,371101,剛才上網查了一下,發現他們現在的地址相同,電話號碼則是2371-1101。從1998年元旦起,台北縣市和基隆市的電話號碼從原本的七碼加「2」升成八碼,可是從六碼升成七碼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就不得而知了,而且由這個例子也完全看不出當年升碼的邏輯為何。

日本雪印成立於1925年五月,原本是北海道的酪農組織,直到1950 年才改稱「雪印乳業株式會社」,民國53年雪印在台灣成立公司,不過我的大頭是出現在日本進口的奶粉罐上面(奶粉罐在此),不是台灣版。從廣告上可以看出,奶粉廠商的促銷手法真的是數十年如一日。當年是集「罐內品質檢查証」來兌換毛巾、浴巾、寶寶墊毯、不鏽鋼炊具、寶寶睡袋和雙人絲被等贈品,現在則是集罐內湯匙換玩具,但是那個年代能做出這樣的廣告layout,水準算是相當不錯了。

雜誌廣告頁的背面是一篇名為「現代中國人的禮儀規範」的文章,而且是編輯部自己撰寫的連載文章(編號25)。文章開頭寫了這麼個小標-「中年婦女獨處時」,其中第一句就提到:「三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女子,不論已婚、未婚,也不論是初為人妻或是已做祖母,都是中年婦女。」老天,我還在緬懷自己的嬰兒期,背面竟然就冷不防地提醒我我已經是中年婦女了。說起來,那年頭的女人老得還真快,現在三十歲還像小朋友的「女生」可是一大堆哩!

星期一, 11月 19, 2007

「不老部落」一日遊

凌晨四點半才上床睡覺,但隔天一早八點半我就得和朋友集合,啟程前往宜蘭的「不老部落」體驗泰雅文化。因此,睡眠不足的我,兩條腿像是離地三尺似的展開了當天的部落之旅。

我們搭乘九人座小巴,經雪山隧道抵達大同鄉寒溪村派出所,再由部落主人潘先生開車接我們上山。「不老部落」的自然景觀保存完善,才下車,我就滿滿地吸了口新鮮空氣。潘先生帶領我們踏上前進部落的小徑,沒多久,便來到林地裡的香菇種植區。這兒的香菇是族人們在已砍下的樹幹上挖孔植入菌種所培養出來的。由於山上毫無污染,我們現採現吃、香氣四溢。主人說,松鼠、蚚蜴和老鼠三不五時會來偷吃,所以香菇上經常可見這些動物的齒痕。賣相好的拿去賣或讓遊客採集,賣相不好的則是洗乾淨留下來煮湯,物盡其用。


走完一段上坡路,眼前出現一片栓著羊、跑著狗的翠綠草原。黑狗莫名所以地對著黑羊狂吠,黑羊顯得心煩,但也無可奈何。再走一陣,便見到路旁擱著兩個木頭架子,上頭擺了幾個羊頭顱骨,視線下移,又看見另一顆還帶著毛皮的死羊頭。後來得知我們當天的主菜是羊肉,讓我心裡有點毛毛的,深怕自己見到的會是苦主的頭。主人說,早期泰雅族人有「出草」傳統,那木頭架子是族人們用來擺放人頭的,而現在則被部落用來擺放動物的骨骸。


繞過草原便是部落的中心,那兒蓋著前高後低的原始泰雅建築。在過去,這樣的建築物是族人們集會、受訓、舉行祭典的場所,現在則是我們稍候將享用美食的地點。潘先生表示,為因應宜蘭多雨的氣候,此朝向西南方的公共建築可避開東北季風所帶來的強勁雨勢,前高後低的建築形式也能令空間在保持空氣流通之餘,免除颱風的摧殘。


在等待大餐上桌的當口,潘先生領我們到與餐廳相連的另一個亭子裡烤剛剛採收回來的香菇,我們人手一支插著香菇的大竹叉子,蹲坐在爐火旁邊烤得滿身大汗。用炭火烤熟的香菇汁鮮味美,佐上族人們送來的香茅水,讓人頓時胃口大開,只可惜午餐仍在準備中,因此吃罷香菇,主人先帶我們參觀周遭的部落環境。


「不老部落」佔地約十公頃,目前已開發的面積只佔小部份,我們先往廚房移動,潘先生首先為我們介紹了當日的食材,映入眼簾的南瓜、山藥、地瓜、薑、小米等等蔬果雜糧,全是部落族人親自種植的。他強調,這裡的作物不僅不灑化學農藥,就連有機肥料也絕不使用,因為即便是有機肥料也會破壞土壤品質,久而久之,土地會長不出東西來,而這嚴重違反了泰雅族人尊重自然環境的精神。


潘先生以小米田為例,向我們這群觀光客解說族人們古老的耕作方式。每年六月是部落當地的小米採收時節,在「小米豐收祭」收割的當天凌晨,長老會前往田地觀察,並挑選長得最高、垂得最低的小米,取七串穗子懸掛於米倉中,做為來年耕作的種子。依此泰雅族傳統進行農作,他開心地表示,這三年收成的小米穗子一串比一串長,而這就是汰弱擇強的小米優生學。


左圖是莖可以用來編織的農作物--苧麻,它的葉子可以做好吃的苧麻糕。

沿著山坡往下走,我們來到了池塘邊,那兒雞鴨鵝群滿場飛奔,見到族人拿著整筒飼料出現,全都聚攏過來爭食。潘先生說,整個部落都是這些雞鴨鵝群的活動範圍,所以趴趴走的牠們身強體健,但由於沒有人類在一旁看守保護,因此有些小雞會受到老鷹的攻擊。前陣子颱風來襲,族人們為了保護小雞,特別將牠們帶進室內安置,但十多天後母雞們竟然認不出小雞,讓小雞們頓時成了被棄養的孤兒。為此主人在池塘邊替小雞搭了一方圍籬,他戲稱那兒是雞群的「孤兒院」。


繼續往下前進,便是部落的編織工坊,工坊裡有泰雅族的傳統編織設備,潘先生的岳母和三個小女生正在裡頭工作著。老奶奶表示她負責的是拈線,就是將部落裡種植的苧麻砍下,把莖部的外皮刨除、打軟、曬乾成絲之後,將絲拈成線的工作。有了線,才有編織的材料。潘先生指著架上一塊紅白相間的條紋布料說,為了織成這塊布,從種植苧麻開始總共歷時兩年,實在得來不易。然而傳統就是得靠傳承與實作才能保存下來,因此這些作業看似費時耗工,但卻有其必要性。


我在工坊買了條小女生親手編織的白綠相間手環(150元),戴上之後我們一行人繼續往前走,路上行經部落中幾戶人家的平房,以及最重要、擺放小米種子的架高倉庫。在倉庫與平房的中間,有個掛在枯樹上的秋千,風景相當浪漫。看見這部落景緻,我禁不住想起前往泰國清邁時曾經造訪的Karen Village,因為這些原住民們親手搭建的平房、架高的倉庫和編織工坊,實在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逛完米倉已近十二點半,大夥兒都在喊餓,此時午餐也準備好了,於是我們魚貫走入餐廳就座,那時我們並不知道,這頓飯吃下來,竟然得耗時四.個.小.時!「不老部落」採用的食材十分新鮮,菜色也令人驚艷,原本以為在「部落」裡會吃到原始風味的餐點(請原諒我出發前完全沒空上網找資料、做功課),沒想到端上桌的全是設計了精緻盤飾的菜餚,讓人竟有身處峇里島高檔飯店的錯覺。


我其實不敢吃羊肉,對於那股嗆鼻的騷味兒很不能接受,更何況眼前有羊咩咩晃來晃去,而且稍早前還親眼見到一顆死羊頭,心裡滿懷愧疚。負責掌廚的潘太太說,不吃羊肉的客人可以選擇竹雞,我想了想三不五時就能吃到的雞,決定勉為其難地試試羊肉,或許會有令我對羊肉改觀的美好經驗也不一定。不過在羊肉大餐正式登場前,我們已經先吃了「烤紫肉地瓜配生薑」、「日式炸蔬菜」、「苦花魚配小米肉粽」還有「水果優格」等四道前菜(名字是我自己亂取的),外加小米啤酒與半發酵小米酒等等一堆食物,光是這些我就已經吃得很飽了。


主人顯然明白再這麼狂餵美食,我們會無福消受,因此在節目的安排上便適時穿插了泰雅族音樂表演,並由主人和三位廚娘親自獻唱。負責招呼客人們的,是潘先生從澳洲學習餐飲管理回台的兒子,他除了忙著到處敬酒、拱客人用力喝小米酒,也為我們詳細解說菜色,甚至還下海表演口簧琴,為唱著傳統歌謠的家人與族人們伴奏。緊接著,他又領我們到餐廳前面的草原上練習射箭,而那些弓與箭和剛才使用的竹筷與竹湯匙一樣,都是族人們親自動手製作的。


射完了箭,剛才吃進肚子的似乎也消化了一些。此時眾人再度就座,而羊肉也終於上桌。這羊肉不知怎麼做的,完全沒有腥味,皮也頗有嚼勁,而且被設計來搭配入口的竟然是牛肉麵的良伴──酸菜是也。儘管美味的羊肉十足顛覆我對羊肉的印象,但是嗑完羊肉加上喝了一堆小米酒,只睡三小時的我已經快要趴下了。旁人直說我臉紅的像關公,是啊,平日不喝酒的人,肝還真不賴,一喝酒馬上毫不囉嗦地臉紅,可是部落裡竟遍尋不著鏡子,就連廁所洗手檯上頭也沒有,果然是一切遵循古法打造-_-。


用完羊肉主餐,部落主人一家子與熱情的廚娘們,領著我們轉移陣地到一旁的空地上,拿起木杵就著大木臼子搗小米。眾人依著泰雅族語的口號下杵,不一會兒煮熟的小米已經被搗成了黃澄澄、熱呼呼的小米麻糬,女主人示意我們徒手抓一把直接入口,那味道淡淡的,但仔細咀嚼後卻透出一股甘味。接著,族人奉上一盤蜂蜜,示意我們沾著蜂蜜再吃一次,以比較兩者滋味的不同。我個人比較喜歡原味,總覺得有甜味的食物吃了令人有罪惡感。不過那搗過的小米還真是黏,我連洗了兩次手才終於洗乾淨。


同行友人吃的素菜也同樣美味。

洗完手才回到餐桌,族人們又送上一大碗蔬菜排骨湯。湯的口味相當清爽,現採香菇的氣味撲鼻,啃完那支大排骨,我已經一動也不想動了。女主人見我們再也吃不下任何食物,於是主動將最後一道甜點──用葉子包起來的苧麻糕──打包好,讓我們在回程的路上吃。原本以為可以稍事休息,可是老天並不放過我,此時小主人竟提議趁天黑前帶領眾人上山一遊,參觀沿途佈下的捕獸陷阱。由於不想落單,我只得遊魂似的拖著腳步上路。一開始我們來到景色優美的湖邊,但很快地,我們便跟著小主人踏著石頭穿越湖面往山裡走去。


那山裡其實稱不上有「路」,只是隱約能看得出曾經有人走過。我們成一路縱隊前進,由於宜蘭多雨,山林裡四處佈滿泥濘,為了避免跌落山谷,我只管注意腳下的步伐,像猴子似的攀著樹枝往前走,沿途的景色我完沒機會注意,可是當天走路像「阿飄」的我,還是一不留神跌了個狗吃屎。途中小主人一度指著山林裡的塑膠桶進行機會教育(不過我當時只顧著看好自己的腳),他說,幾十年前這座山裡有人種薑,而當年留下的塑膠桶至今依舊保持原樣,可見塑膠製品對環境的破壞力有多強。


這趟累死阿飄的腳程共計四十分鐘,回到部落餐廳時已經五點多了,再不下山天就要黑了,而這段陡峭蜿蜒又超級顛簸的下山之路可是沒有路燈的。主人一家三口分別開三部車載送我們一行十四人下山,我搭的是女主人的越野車,而那部車很不幸地並沒有避震器,後座一時間也找不到任可安全帶可綁,我們隨著山坡路面強烈起伏,幾乎每隔幾秒鐘頭就差點撞到車頂,我緊張得心臟都快跳出來了,深怕自己會因此躍上社會版。女主人對這種路況倒是習以為常,一路上看不出半點慌張,我對她深感佩服,因為她最後還是順利地把我們給載到了吊橋口,然後一一送別。


彩繪了原住民圖騰的寒溪吊橋全長324公尺,我們在部落小主人的陪同下走完這搖搖晃晃的橋,此時我已經徹底腿軟了。再度搭上九小小巴,我唯一的選擇就是睡到終點。週日早晨起來,我不出所料地全身酸痛,然而付出這麼點小代價就能得到如此豐富的體驗,算是相當划算的一趟旅程。後來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潘先生原是知名的景觀設計師,也是泰雅族的女婿。三年前他回到妻子的故鄉著手興建部落,打算回歸山林並藉此恢復泰雅族許多逐漸失落的傳統。潘太太說,現在住在山上,晚上七、八點就上床睡覺,和以前住在北投時不可同日而語,有時睡飽了起身看鐘,竟才半夜十二點,肚子餓想喝點湯廚房又在一百公尺外,想想還是忍著算了,難怪她皮膚健康,身材也保持得宜。我想身為夜貓子的我,偶爾也該上山去調個時差才對。

附帶一提,想上部落的人必須在三天前預約,每個人有得吃有得玩的費用是一千五百元,但不含自行前往寒溪派出所集合的車資。此外,部落限制只有十六歲以上的訪客才能進入,因此不會有死小鬼在旁邊亂吼亂叫滿場飛奔讓你遊興大減,或是在你享用美食時鑽到桌子下面扮忍者偷襲你,甚至是一把火不小心把充滿木建築的部落給燒了。所以對怕吵的成年人來說,「不老部落」是個不錯的選擇唷!

星期六, 11月 17, 2007

Momus 眼中的 Jeff Koons

這兩天報紙藝文版頻頻提到傑夫昆斯(Jeff Koons)。從小就拿達利當偶像的他,堪稱全美最受爭議的藝術家。他的雕塑品「Hanging Heart」前天在紐約蘇富比以兩千三百六十萬美元(約台幣七億六千萬元)的拍賣價成交,創下仍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價格的新紀錄。這顆心高達九英呎,重三千六百磅,是昆斯在十年內花了六千小時所完成的傑作。而稍早前,佳士得拍賣會也以一千一百八十萬美元(約台幣三億八千萬元)的天價,售出了隸屬昆斯同一系列的作品「藍鑽」。


早年昆斯曾在華爾街當過期貨交易員,八零年代起開始闖出名號,後來他在蘇活區成立了類似工廠的工作室,也委請形象顧問公司精心塑造自己的形象。昆斯後來因為一系列不鏽鋼材質的汽球玩具雕塑作品「Statuary」,以及1988年包含麥可傑克森與他的寵物黑猩猩「泡泡」塑像─世界上最大的陶製品─在內的「Banality」系列而聲名鵲起。1991年他與義大利脫星議員「小白菜」史脫樂共結連理,並推出引起極大爭議的「Made In Heaven」系列作品,因為昆斯大膽直接地公開展示他與小白菜的性愛照片、畫作,以及以兩人做愛體位為主題的大型雕塑。五年後兩人離異,後來還因為搶奪兒子的監護權而鬧上法庭。

1992年昆斯將樹叢修剪成四十三呎高、四十噸重、還裝飾了許多花朵的白梗犬形狀,這個巨型植物雕塑被命名為「Puppy」。1999年他委託英國創作歌手Momus寫了一首關於他自己的歌,並收錄於Momus的《Stars Forever》專輯中。2001年他推出一系列的拼貼畫作「Easyfun-Ethereal」,主要元素涵蓋了被挖除身體的比基尼、食物與風景,而且這系列畫作只是由他監督助理繪製完成的。昆斯的作品被藝評家歸類為新普普(Neo-Pop)或後普普(Post-Pop)藝術。儘管藝評家對其作品不甚友善,但各地富商巨賈對他的作品仍趨之若鶩,也使它的作品價格在拍賣會中屢創新高。


說到Momus這個人,我之前買過他兩張專輯,一張是1995年的《The Philosophy of Momus》,一張是1997年的《Ping Pong》。會注意到他,是因為他在英國雖然不紅,但在日本倒是小有知名度,而且當時還是旅居法國的日本澀谷系女歌手Kahimi Karie的男友,兩人曾一起合作過許多音樂作品,此外,他也是知名雜誌「Wired」的寫手之一。不過Momus的音樂對我而言實在既不動聽也不悅耳,整個就是一個矯飾過度的怪異,就某種程度而言,他的音樂和昆斯的作品還挺匹配的,兩人都以玩弄「kitsch」的概念為樂。我在這裡找到了Momus所寫的「Jeff Koons」這首歌,在這支網友自製的音樂影片中,有許多與歌詞相對應的昆斯作品畫面。我試著將怪異的歌詞中譯如下:

「他帶來了令你愉快的東西 / 一隻用鮮花做成的巨型小狗 / 一隻像是氦做成的布朗庫西雕塑的汽球狗 / 巴洛克與洛可可,路易十四(路易十四 / 路易十四…);他帶來了令你愉快的東西 / 一隻用鮮花做成的巨型小狗 / 一隻像是氦做成的布朗庫西雕塑的汽球狗 / 巴洛克與洛可可,路易十四。籃球漂浮在巴伐利亞 / 迎接一隻心滿意足的豬 / 牠的每根毛都是義大利工匠手工雕刻而成 / 陶製的麥可傑克森與戴假髮的「泡泡」。

一盒我們賣給早晨的早餐麥片 / 一隻泰迪熊和警察用警告訓斥你 / 而在天堂製造的一切都化為碎片 / 粉紅色與黃色的箭刺穿你的心臟 / 藍色與黃色的箭刺穿你的心臟 / 綠色與黃色的箭刺穿你的心臟。昆斯先生帶著箭魚! / 把尾巴別在昆斯身上! / 昆斯總統登上總統石像! / 驢子走出來的克倫岱小徑 / 脈絡是你可以玩的遊戲 / 而藝術能幫助你擁有更好的一天。

粉紅豹來自短暫的領域 / 一則友善的廣告證言 / 一把第二帝國之椅,波提且利之髮 / 趣味市集裡的剪紙與你愛穿的衣服。每次那快樂與趣味一出現 / 就好似木星與火星一般遠 / 根據偉大哲學家的傳說 / 群星中必然出現巫醫 / 太陽王在群星中舉起手 / 一台吸塵器挺立在群星之中。巨大的汽球 / 麥片的湯匙 / 哲學家之王 / 六月的月亮 / 迪士尼卡通 / 早晨的太陽 / 傑夫昆斯。」

雖然我不太欣賞Momus的歌詞和音樂,而昆斯作品也被批評為俗艷,不過我真的真的很愛那顆大藍鑽!

星期日, 11月 11, 2007

一些關於 IKEA 的事

先前接了幾個室內裝修案,由於屋主們大多預算有限,卻希望營造出乾淨明亮具現代感的居家空間,因此IKEA傢俱便理所當然成為首選。我是IKEA的老主顧了,早在十幾年前敦南店剛開幕的時代就已經是常客,而且還曾應本身是瑞典迷、幾乎每張專輯都遠赴瑞典錄製的訪台日本歌手加地秀基(Kaji Hideki)要求,在忙碌的通告空檔帶他偷閒去逛IKEA,因為IKEA自從1986年自日本撤退後,直到去年底才在加地君的家鄉-日本千葉縣捲土重來開設了第一家分店。

嚴格說起來,十幾年前我對傢俱傢飾品味的「覺醒」,IKEA絕對稱得上是一大影響。六年前IKEA遷移至面積大了許多的南京店,算算這些年來我幾次搬家,東買西買至少也在那兒花了不下十五萬。近幾個月,則是幫忙屋主們在IKEA貢獻了近二十萬的營業額。二十萬對IKEA這種全球性的大集團而言,有如九牛一毛。因為來自瑞典的IKEA在全球三十三個國家擁有兩百四十四家分店,雇用超過十萬名員工,每年的營業額在一百七十億歐元以上,然而這家公司並未上市。至於年逾八十的創辦人坎普拉(Ingvar Kamprad)則是以簡樸聞名,身價兩百多億美元的他,出遠門仍只搭經濟艙,而且走路能到就絕不搭地鐵,就算買地鐵票也非買到老人優待票不可。這些傳奇性的事蹟令我對IKEA好奇不已,也促使我買下由呂迪葛・榮布特(Rudiger Jungbluth)所寫的《IKEA賺錢的11個秘訣》。

這本書原以德文寫成,作者在許多部份以德國人的角度描寫IKEA的發展,內容頗為豐富。不過中譯版的編排很糟,不僅錯字連篇,好幾段內容甚至被美編重複貼文,就連不該換行的地方也換了行,顯然完全未經校稿。要當它是文詞流暢的翻譯書來讀有些勉強,但當成研究資料來讀還算差強人意。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為此書寫了序,內容提及坎普拉「很早就知道『風格的技術』,而且以風格賺了許多『美學經濟』的『美力財』。」且對宜家而言,「全球普世共同認定的設計教條:『形式追隨功能』對宜家並不適用,而『形式追隨運籌』才是更高準則。宜家商法要的是『為運籌而設計』(DFL,Design For Logistics)。」

什麼是『為運籌而設計』?首先,IKEA不止做到「Target Costing」,即新產品是先依照價格來設計的;再者,他們還為包裝、倉儲而設計。由於致力於追求降低製造、運送與倉儲成本,因此產品價格可以越來越低。當然,2008年的台灣版IKEA型錄中仍有許多產品小幅漲價,不過看起來調漲的原因可能出於匯率問題。坎普拉說的一句話我頗為認同:「任何一位設計師都能設計出價值三千馬克的桌子,但設計出一張具有功能又兼具美觀與質感造型,且價位為兩百歐元的書桌,則必須有點聰明。」

我先前為朋友裝修經驗也稱得上是「Target Costing」,屋主的預算是死的,只能儘量在固定預算內生出以該預算所能達成的最高品質,畢竟我非常討厭在開工後追加裝修預算、讓屋主騎虎難下的室內設計師。李仁芳引用知名設計師菲利浦.史塔克(Philippe Starck)的話說,雖然他讚美英國設計師Jasper Morrison的設計,「但如果我想要一張Morrison設計的桌子,得破費數千歐元,那我寧可上IKEA傢俱店。」然而,以上這句話雖被引用來試圖証明IKEA的物美價廉深獲大師認同,但不曉得史塔克看見自己價值萬元的「Miss K」桌燈,在IKEA竟出現台幣一九九元的相似款「Lampan」時做何感想。


在IKEA我購買最多件的單品就屬租屋時期的白色Billy書櫃,雖然它的層板並不耐重,書放太多容易凹陷,不過一個白色的簡約風書架才一千八有找,凹陷了大不了丟掉換個新的。而這顯然也是IKEA打的如意算盤。IKEA不鼓勵年輕人像歐洲老一輩人士視傢俱為傳家之寶,傢俱一用就幾十年上百年,反倒建議年輕人時常汰換傢俱,時常更新居家風格。既然如此,傢俱的品質只要做到能撐個三、五年也就算是達成了當初預設的目標。

書中提到Billy書櫃自1978年被引進市場,至今已在全球售出三千兩百萬個,德國《藝術雜誌》稱它是最民主的產品設計,「所有的人討厭它,但所有的人都擁有它。」1992年,原先於東德製造Billy書櫃因伴隨東西德統一而來的貨幣同盟,導致價格優勢不再外加結構問題而停產,沒想到竟引起消費者抗議,「比利之死」意外成為話題,在二手市場上中古Billy書架的價格甚至是過去新品的兩倍,同年八月IKEA終於順應民意讓Billy重出江湖,並且修改了結構上的缺陷,讓它的寬度從九十公分變成了現在的八十公分。

在IKEA我也買過四張正方形的白色Lack邊桌與一張長方形的白色Lack咖啡桌。小邊桌的造型輕巧極簡,無論擺在哪裡都很方便實用,但缺點是容易破皮。書中自然也提到了Lack這款因應低價策略而設計出來的明星商品。1990年Lack邊桌的售價換算後大約是二十六歐元(依今日匯率1:46.97換算約為台幣一千二),但由於有新的生產方式因此大幅降價,而此舉則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Lack。需求量增加,於是大量生產,最後造成價格再度下跌。在近幾年台灣的型錄中,Lack邊桌只要四九九元,而它每年在全球的銷售量是兩百萬張,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


Lack邊桌的銷售數字再驚人,也比不上IKEA型錄的印製量。單是2005年的型錄,全球就有一億六千萬本的印刷量,IKEA的公關人員表示,若將該年度印刷的型錄排成一直線,將可繞行赤道一圈。我手上至今仍保存了2002年起每一年的IKEA型錄,光是翻翻便可激發許多佈置靈感。不過說到這2008年的型錄,我竟然得在網拍上用標的!因為今年不知怎的沒有配送到自家信箱,後來專程去南京店索取,不客氣的客服人員竟然告知「一天限量兩百本,要的話明天請早」,一氣之下我索性到拍賣網站上標一本,不僅省車錢省時間,還能郵寄到府。

IKEA型錄最讓我困擾的,就屬那些令人無法正確唸出發音的傢俱名稱(Billy除外)。因為IKEA的傢俱全都有個北歐名字,而且它們的名稱就像颱風一樣,自有其命名規則。書中提到,沙發、扶手椅和沙發床都是瑞典的地名;浴室用品是瑞典河流、湖泊的名稱;園藝用品是島嶼的名稱;燈具的名稱來自音樂、化學與氣象領域,布料和窗簾用的是女孩名;椅子和書桌用的是男孩名;廚房和居家用品採用瑞典文的動詞;床和衣櫃以挪威地名來命名;餐桌和餐椅採用芬蘭名;至於地毯則採用丹麥的都市與鄉村名。早期的IKEA中文型錄上附有各款傢俱的中譯名稱,不過近幾年已不再提供這項服務。

書裡我最讓我訝異的,莫過於坎普拉在強調創新、積極、負責與意志力之外,對員工們的另一項期許。我原本只以為IKEA的企業文化活潑、自由、崇尚平等,但原來它也有十分強勢的一面。曾表示自己對歷史文化沒興趣、沒有品味又欠缺審美觀、只是個生意人的坎普拉坦誠:「我要求我熱情的員工,上班之外,不要再有特別的興趣和嗜好。」不知道台灣的用人標準是否也是如此?是的話,履歷表上的興趣嗜好欄或許應該「留白」才能增加勝算。不過被稱為「小氣財神」的坎普拉偶爾也有大方的一面,1999年十月九日,他事先宣佈要將當天的全部營業額送給員工,做為「我們結束本世紀的方式」。結果那天德國店一大清早六點就開門做生意,瑞典的分店甚至還二十四小時營業!最後每位員工約從八千五百萬歐元中分得一千六百歐元,以今日匯率而言大約是一筆台幣七萬五千元的大紅包哩!

書裡讓我有興趣的另一點,是被作者稱為瑞典居家設計典範兼IKEA設計「靈感之祖」的瑞典寫實主義風格畫家卡爾・拉森(Carl Larsson)與卡琳・柏格(Karin Bergoo)夫婦。位於瑞典桑德波恩村的鄉間木屋,是卡琳的父親所贈送的禮物,也是兩人後來的生活與創作中心。此屋在地板、天花板、室內牆面鑲板部份使用大量木材,並由卡琳親自設計出地毯、壁紙與桌巾的圖樣以及各式木製傢俱。室內的色彩十分協調,傳統與現代家俱的結合也相當和諧,整體而言呈現出一種活潑、輕巧的風格,與當時歐陸流行的深色、厚重傢俱大異其趣。1899年,拉森將他描繪自家室內的水彩畫作集結為《家》(Ett Hem)這本畫冊,獲得廣大迴響。如今此屋已成為當地的熱門景點,並被瑞典列為國家保護的私人博物館,由拉森的後輩負責經營管理。


文末附上IKEA這十一個賺錢秘訣的提要:秘訣一,價格因素;秘訣二:風格因素;秘訣三:歡樂村因素;秘訣四:內六角板手因素;秘訣五:聖經因素;秘訣六:熱狗因素;秘訣七:埃姆瑞特因素;秘訣八:坎普拉因素;秘訣九:藤因素;秘訣十:天堂因素;秘訣十一:鐵氟龍因素。詳細的推薦序與內容簡介請點這裡的「內容連載」頁面。

星期四, 11月 01, 2007

貓樂園茶几入手

我是去年十月中旬搬到這兒的,在隔了整整一年之後,客廳總算有了張可以稍稍置物的茶几。和九月份買Z chair一樣,這回我也是在文昌街替朋友挑選傢俱時,碰巧撇見這張直徑120公分、桌面和側身有一堆幾何形鏤空的白色不鏽鋼噴漆圓茶几。嚴格說起來,因為到處都是「洞」,它能擺放茶杯與雜物的面積並不大,可是為什麼半個月前我在沒什麼錢的情況下還是決定入手呢?因為這款肯定是貓咪會喜歡的茶几啊,呵呵。

首先,這張茶几有一堆洞,貓可以自由地鑽進鑽出;二來,它的高度是40公分,貓可以在裡頭直立,不用彎腰駝背;三來,家中剛好有塊直徑130公分的IKEA羊毛圓地毯,擺在茶几下面貓就能暖呼呼地過秋冬了。店家說這張茶几的原價是一萬八,但因為是展示品有小瑕疵,所以便宜賣我。

星期四, 10月 11, 2007

超想學會的「仿飾漆法」(faux finish)

朋友剛從法國度完蜜月回台,特別帶了凡爾賽宮的2008年曆送我。去年到巴黎玩時,我和老公想了半天最後還是放棄前往路途遙遠的凡爾賽宮,如今看到年曆裡富麗堂皇的宮殿景象,倒是有些後悔當時花了太多時間逛墓園。目前歐元對台幣約為1:46,比起去年夏天又貴上五塊錢新台幣,漲幅驚人,以後若想造訪凡爾賽宮,看來也只能花費更高昂的代價。

其實我最近碰巧也對凡爾賽宮感到好奇,原因是我讀了林督女士所寫的《創意塗漆技法全書》。這是一本凡爾賽宮的鏡廳關於花式漆法的入門書,作者原是影評人(黃建業那一輩的),旅居溫哥華時意外接觸到仿飾漆技法,進而搖身一變成了她戲稱的「油漆工」,而她現在也確實以此為業。書中提到,「巴黎凡爾賽宮的瑪麗皇后劇院,曾為了降低預算跟趕期完工,而大量用仿飾漆仿大理石來替代真的石材。因為當時大理石的產製跟運輸,都跟現在的速度無法相比,用畫的絕對快多了。」

作者繼續提到,「事實上歐洲在十九世紀仿飾漆流行的高峰期,高檔裝潢的普遍觀念就是,一般木料該用仿飾漆將它畫成稀有木材;石膏柱則用仿飾漆畫成大理石模樣。當時的工匠手藝精巧,『障眼』手法高超無比,畫上去後,一般人根本看不出真假差別。除了成本與時間因素,另一個使用仿飾漆法的原因是,有些種類的大理石已經絕種或停產了,當要用同一塊大理石搭配時,只要參考真的石材仿畫,真假參半,更不易令人起疑。下次逛凡爾賽宮時不妨仔細看,不少壁爐是用真的大理石,但踢腳板的同種大理石,卻是用仿飾漆法畫出來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仿飾漆」呢?它的原文其實是「faux finish」,faux在法文中是「假」的意思,faux finish直譯就是「假完工」,也就是運用漆料來模仿木紋、磚頭、皮革、蛇皮、金屬、布料、花崗岩、大理石…等各種材質的技法。林女士依據其屬性,特地將之譯為「仿飾漆」,不過這本書雖取名為《創意塗漆技法「全」書》,書中卻缺乏進階內容,作者說,台灣少有仿飾漆師傅,相關漆料與工具亦相形匱乏,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本地現有的材料,稍微介紹一些淺顯易學的技法。

我在好奇之餘,以「faux finish」為關鍵字上網搜尋,發現中文相關網頁少得可憐,英文網頁卻讓人看到眼花撩亂,而且大部份的漆料品牌網站,幾乎都提供了faux finish相關資料給凡事慣常自己動手作的歐美人士參考運用。一般入門的faux finish手法包括sponge on(海綿上色法)、sponge off(海綿除色法)、ragging on(滾布上色法)、ragging off(滾布除色法)、dragging(拉刷除色法)、colorwashing(水洗法)等等,而venetian plaster(威尼斯膠泥漆法)和marbleizing(仿大理石紋漆法)則是我很興趣學習的進階技巧。

根據維基百科所述,仿飾漆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古典時期以仿畫大理石、木紋和仿真壁畫(Trompe l'oeil)為主流,當時的學徒至少要學個十年以上才能出師。十九世紀時由於新古典風潮興起,仿飾漆再度受到矚目,而在1920年代,「裝飾藝術」(Art Deco)的盛行,也讓仿飾漆又一次成為妝點壁面的主角,只不過它大多被用於商業與公共空間。

80年代與90年代初期,由於壁紙的勢微,仿飾漆成為歐美裝修豪宅時常用的技法,但隨著工具與漆材的日新月異,仿飾漆已深入一般民宅,成了備受歡迎的DIY工程之一。熱愛仿飾漆的人們認為,壁紙一旦貼上就不易去除,用漆的比較省事,日後還可以隨心所欲地更新壁面外貌。也因此,坊間出現許多傳授仿飾漆法的DVD,單單在Youtube上,就能找到一大堆教學DVD的簡介短片,看著影片裡的老師,拿著抹布、海綿和刮刀,三兩下就搞定一整面牆,還真讓人躍躍欲試。以下就來簡介一下前面提及的幾種技法吧!

sponge on / sponge off(海綿上色法 / 海綿除色法)

海綿上色法,簡單來講就是先上底漆,待底漆乾了之後再用海綿沾上另一色或多色,利用海綿表面的空隙,將色彩不規則地按壓於底漆上,形成特殊的紋路。至於海綿除色法,則是先上底漆,再上色漆,然後趁色漆未乾之際,以海綿沾除部份的色漆,並在壁面上留下海綿的特殊紋路。聽起來很容易吧!


ragging on / ragging off(滾布上色法 / 滾布除色法)

滾布上色法和海綿上色法很雷同,只是把海綿換成扭過的布料(類似扭抹布),然後沾上漆料往壁面滾過。除色法,則是趁色漆未乾之際,以扭過的溼布將色漆沾除的技法。


dragging(拉刷除色法)

dragging是除色技法。同樣是先上底漆,待底漆乾了之後上色漆,然後趁色漆未乾之際,以乾的刷子拉刷去除色漆,並在壁面上留下類似木紋或布紋的質感。


colorwashing(水洗法)

colorwashing是先上底漆後,再上一種或多種顏色的色漆。上漆後,在溼抹布上卸除一些漆(也可在刷子上噴水),趁色漆未乾,以打叉叉的方式走刷將色漆去除,營造色彩朦朧的壁面效果。


venetian plaster(威尼斯膠泥漆法)

Venetian plaster在台灣比較常見於走南歐風或是希臘風的餐廳牆面。這是一種摻了石膏的漆材,可用刮刀沾上一大坨,然後慢慢地刮附在牆面上,牆面會因此留下粗礦的質感和刮刀的痕跡。


Faux marble / marbleizing(仿大理石紋漆法)

Marbleizing在義大利古城龐貝被廣泛應用,但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風行全歐,並形成兩股分支。義大利流派的風格自由奔放且較具藝術氣息,法國的流派則較拘泥於形式並強調逼真。Faux marble幾世紀以來被大量運用於歐洲各地的教堂、宮殿與公共空間。除了文章開頭提及的凡爾賽宮,倫敦的白金漢宮裡也有許多faux marble的漆作。


Trompe l'oeil(仿真壁畫)

Trompe l'oeil是法文,意思是「使眼睛誤解」,也就是所謂的「障眼法」。例如在牆上畫一扇門,真實到你可能會想去開開看。要施作Trompe l'oeil,除了高超的上漆技巧,也得有相當深厚的西畫技巧才能成事。


在歐美有許多專門教授faux finish的學校,但台灣似乎只有在彩繪課程中順便提到faux finish,如果台灣的職校能多開這個科別,大家在美化牆面時應該能有更多的選擇。不過窮等本地開課無濟於事,有興趣的人還是勤快地上網查資料,自己動手刷、學經驗吧!以下這位女士,運用自己的創意與仿飾漆法,以四天的時間和250美元(約台幣8,200元)的材料費,成功將一間平淡無奇的廚房,變身成擁有金屬質感磁磚、黑色大理石流理檯面、古老紅磚牆面和彩繪廚櫃的料理與用餐空間,真的好強啊。


相關聯結
behr faux finishing painting
faux finsih school
HGTV-Decorating: Faux Finishing

星期日, 10月 07, 2007

壁貼產品大搜查(圖多)

以往只有賣場牆面和商業櫥窗會使用大圖輸出或者窗貼,可是最近大家似乎越來越能接受在居家牆面上,貼些花草樹木或是抽象圖案的裝飾性大型壁貼。我一直很想將充滿設計感的壁面貼紙運用在裝修佈置上,然而國內精品業者引進的進口大型壁貼,單價動軌兩、三千元至一、兩萬元不等,在價格上往往令預算有限的屋主卻步,也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只有去IKEA買小型壁貼來妝點牆面的經驗。不過我對壁貼的市場消息依舊持續注意,相信以後必然能有機會用上。以下就是我蒐集來的相關資料,在此特別寫出來和各位同好分享,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交流,提供更多有用的情報。

看得到吃不到最沒意思,因此我首先要介紹的是已有業者引進的品牌壁貼,只不過有些業者是採下單預購的方式販售,店家本身並無現貨可賣,所以各位若想在牆面貼上美美的壁貼,除了挑選適當的顏色,並考量整面牆的layout之外,還需要細膩的DIY貼工與無比的等貨耐心哩!

品牌:IKEA
價位:500元起。
官方網站:www.ikea.com
購賣地點:IKEA賣場的畫框畫作區,目前共有三款(如下圖)。
*IKEA的壁貼是紙質的,不防水,黏性也不高,但貼錯了很容易撕下來重貼。


品牌:Domestic(法國)
價位:1,980~9,980元
官方網站:http://www.domestic.fr/
訂購網址:http://buy.yahoo.com.tw/?catitemid=25302
*有Arco立燈的剪影壁貼,也有黑貓剪影壁貼,相當有意思。


品牌:Nouvelles Images(法國)
價位:1,999元
官方網站:http://www.nouvellesimages.com(於「Wall Decoration>Home Stickers」類別中)
訂購網址:http://buy.yahoo.com.tw/?catitemid=25302這個網拍賣場賣得比網購便宜。)
*這個品牌的主力是軟軟柔柔的粉色系壁貼和花草樹木。


品牌:DecoWall(不明)
價位:1,219~1,819元
訂購網址:http://store.pchome.com.tw/decomode/S302933.htm
*設計感頗強,其中有款英文純文字版的「獨立宣言」很有意思。


品牌:Acte deco(法國)
價位:3,200~16,500元
官方網站:http://www.acte-deco.fr/ 
訂購網址:http://www.designstore.com.tw/brandView.php?b_SN=221
*我很愛它們的大型壁貼,不過還真不便宜啊!


品牌:Ferm-Living(丹麥)
價位:2,480~7,880元
官方網站:http://www.ferm-living.com/(於「Wall Stickers>Collection」類別中)
訂購網址:http://www.designstore.com.tw/brandView.php?b_SN=217
*單色系的花草圖案較多,也有壁紙類產品。


品牌:Inke(荷蘭)
價位:1,980~3,350元
官方網站:http://www.inke.nl/index2.php?lang=en 
訂購網址:http://www.designstore.com.tw/brandView.php?b_SN=243
*基本上就是復古花壁紙裁出動物和傢俱剪影的大型貼紙。


品牌:WallDesign(法國)
價位:不明,要去店裡問才會知道。
官方網站:http://www.walldesign.fr/
店家網址:http://www.awhitecrow.com/(動線令人頭痛)
*此品牌壁貼設計比較著重在細緻的抽象線條上。


沒代理也沒水貨的壁貼品牌

介紹了台灣買得到的壁貼品牌,以下來介紹一些我在國外網站上發現的其他品牌,需要的人可得自己跨海網購囉!

品牌:StickyUPs(英國)
價位:29.99英磅起。
官方網站:http://www.stickyups.com/site/index.html
*以中小型壁貼為主,也有色彩繽紛的兒童系列。


品牌:Wink(新加坡)
價位:新幣69元起。
官方網站:http://winkplay.com/index.php
*設計感很強,系列中還有夢露的巨大頭像和巨型條碼圖案。


品牌:Vinyl Wall Art(美國)
價位:4美元起。
官方網站:http://www.vinylwallart.com/
*大多為小品式的壁貼,我喜歡它們可愛的貓頭鷹壁貼。


品牌:Solomon(韓國)
價位:1,000~2,000元。
大陸代理商網站:所羅門之家居設計
訂購網址:此網拍賣家有賣部份Soloman的壁貼,圖上有簡體字,不確定產地。
*大型抽象壁貼還不錯,有些具像圖案的壁貼配色稍具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