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28, 2008

牙齒、情緒與疾病

週二我為了撰寫工作上的稿件,去採訪了對整合醫學與牙醫學有獨到見解的毒理學博士陳立川,近年來他致力於提倡為牙齒去除汞齊。

什麼是汞齊呢?它是一種含汞的牙齒復形填充材料。汞與鉛一樣,是毒性極高的重金屬。還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是不厭其煩地叮嚀我,打破的溫度計和日光燈管不要碰,因為裡面含有劇毒的水銀。可是,我一直不知道,幾十年前牙醫為我們補蛀牙凹洞時所使用的銀粉就是汞齊。這個「銀」不是金銀財寶的「銀」,而是水銀的「銀」。

水銀的學名就是汞,它的合金擺在嘴裡當牙材自然很不恰當。儘管美國牙醫協會認為這玩意被用了一百五十年也沒出什麼大差錯,應該是穩定的化學性材料,然而數十年來多位科學家累積的研究成果顯示,這些補牙用的銀粉是會逐漸滲漏並且引發疾病的,這些疾病包括:腦神經病變、心臟病、免疫力失調、阿茲海默氏症(老人失智症)、帕金森症、憂鬱症、多發性硬化症、不孕症、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與兒童發育不良…等等。

我因為沒有蛀牙,所以嘴裡沒有汞齊,不過曾經用銀粉補過牙的朋友,建議您趕緊找間備有全套除汞設備的牙醫診所進行安全移除(陳博士的新書《你補了幾顆毒牙?》裡有介紹移除管道,不過這本書是作者自印,坊間很難買到)。

許多患者在移除口腔裡的汞齊之後,慢性病、過敏症與精神疾病有了大幅改善,顯示汞齊對身體健康確實影響甚劇。在西方,生物醫學與整合醫學都非常重視牙科,這類醫生多半會對患者強調疾病的醫治必須配合口腔的復健。按照中醫理論,臟是實心的器官,例如心、肝、脾、肺、腎,腑是空心的器官,例如小腸、膽、胃、大腸、膀胱與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陳博士指出,他認為口腔也是一腑,把口腔當成一個空心的器官來看待,就能了解它和人體的全盤關係。

我告訴陳博士我的上排門牙有兩顆是牙套,裡面包藏的磨小真牙抽過神經,也就是已經做過根管治療,但顯然二十多年前那位牙醫師處理不當,導致我現在仍深受其害。陳博士瞧了瞧我的牙,像個算師仙似地說:「妳啊,個性膽小,很沒有安全感,而且腎臟和泌尿系統都不好。」我聽了大吃一驚,心想沒把脈沒看命盤的,他怎麼這麼清楚我是一個有慢性腎炎、經常尿道發炎而且超級缺乏安全感,動不動就受到驚嚇的俗辣?原來,我的牙齒狀況已經說明了一切。

《黃帝內經》有云,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也就是說憤怒與肝臟功能有關,而恐懼則與腎臟功能有關,依此類推。我從小就聽中醫師老媽提過這些,所以我知道我的膽小和腎臟有關,可是經絡、臟器和牙齒有關,這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陳博士解釋,成人有三十二顆恆齒,每顆牙齒都對應到某種器官和經絡,而如前所述,每種器官又對應到某種身體功能、情緒與個性。「妳缺的門牙位置和腎臟與泌尿系統對應,所以妳膽小,而且身體在這些方面也會出問題。」他理所當然地表示。

接著,陳博士在電腦螢幕上秀了幾張癌症病患的環口X光片(Panoramic X-ray)給我看,不看則已,一看卻是驚嚇連連連。缺了某顆牙又用銀粉補了牙的人,後來得了乳癌(除了對應的經絡與身體部位出問題,有毒銀粉滲入淋巴再進入循環也是另一個致病因素),而某處植過牙的人又得了另一種難以根除的重症。這些疾病與牙齒的關係十分微妙,令我當場好奇地想將這些知識全部學會。

由於這些資料必須上過陳博士的「養生三環」課程(為期四個月、學費兩萬五、下次開課是明年四月)才能取得,或是等他不知何年何月有空時將課程講義整理成書籍出版,因此迫不及待想吸取新知的我,回家後決定自己上網找資料。果不其然,我從德國的「傅爾電針」(EAV,Electro-Acupuncture according to Voll,註一)一路搜尋到日本的「良導絡」(註二),終於找到了幾張詳盡的牙齒與器官對應圖表。

剛才請老公張嘴讓我檢查,意外發現他缺了三顆牙,而且這三顆「遇缺不補」的牙對應到的器官正好是互相表裡的「肺與大腸」。肺主皮毛,這不禁讓我聯想起他久病不癒的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此外,這三顆牙對應的個性描述也和我所認識的他大抵相同,因此,我猜想如果把這幾顆牙給補好,對他的病情或許有些幫助,倘若能夠扭轉性格,那就更美妙了。好,我知道看到這裡,大家一定很好奇這個圖表上寫了些什麼?所以我特別整合了兩張圖表、將它翻譯出來並重新繪製,現在大家可以比對一下,看看自己的某顆牙齒和身體上的疾病是否「不約而同」地出了問題。


牙齒、器官與情緒關連圖(點小圖看大圖,U是上排,D是下排,L是左邊,R是右邊)
以上是非醫學背景的我所做的初步翻譯,若有錯誤尚請見諒!


比對無誤的朋友歡迎留言應証,因為我還挺好奇的。不過比對出來之後該怎麼辦?補了銀粉的牙齒又該怎麼移除有害的汞齊?這些問題我想有興趣的人還是直接詢問陳博士比較妥當。

註一:德國的傅爾醫師(Dr. Rhienhold Voll)對中國的針炙有深入研究。他發現穴道電阻的變化,進而於1950年代發明了EAV(Electro-Acupuncture according to Voll)這種電針技術。

註二:日本的中谷義雄博士在實驗中發現,臟腑機能的異常會使人體十二條經絡的電流值產生變化,並可藉由電子儀器測得相關的反應數值。1957他發表研究成果,即著名的良導絡診療學。

2009/10/23補充:陳博士特別來信,我將內容轉貼在留言板(第28則)內,請對本文有興趣的各位一併閱讀了。

星期一, 12月 22, 2008

太多了!全部清掉

上週四抽空去圖書館窩了一下午,把《太多了!減法的空間生活美學》再重讀一次,結果又激起我清除家中「雜物」的興緻。其實我一直不間斷地進行著「空間排毒」的工作,像是兩週前我才又捐掉近百本書。然而基於某些心理因素,有些東西我就是捨不得處理,好像非得將它們堆放到一定的時日,我才有辦法毫不留戀地將它們請出家門。

好比說保健食品。我媽生前酷愛採買保健食品,也經銷保健用品。她往生後,我接手了數箱月見草油、納豆錠、硒錠、維他命B群、大棗精、海豹油,和一大堆紅外線與微量元素產品。說實在,儘管這些東西都有益健康,可是我完全不愛吃,一個人也吃不了這麼大量。找了廠商想退貨,卻沒人願意理睬,捐給人家又怕不對症,反而損害他人健康。所以這些玩意兒便一直堆在收納櫃裡,直到兩年後全數過期。唯有這樣,我才能狠下心將它們一股腦地丟棄。

然而最讓我困擾的,還是老媽那些多到得用大箱子裝的各式水晶、保健儀器、各式鍋具、手工藝材料和衣物飾品,它們始終佔據著我家衣帽間裡有限的空間。雖然她的衣服我老早捐出九成以上,可是剩下的東西我還是不知該如何處理,總覺得水晶要交到識貨的人手裡才對,若是有人願意收購更好。再者,毛線、鉤針、布料這些手工藝材料,也希望找到真心喜愛的人接手才不至於浪費。可是這些人在哪裡?我根本不知道。於是這麼積啊積的,過了兩年多它們依然紋風不動地待在角落裡不見天日。

對我而言,自己製造出來的雜物好清理。書買了不看,送人便是,衣服不合意了,捐出去便是,反正這些東西都是當初自己花錢買的,想怎麼處理都行。可是繼承來的遺物在處理上卻非常棘手。媽媽會不會希望我留著呢?她當初花很多心思才收集來的,我這樣處理掉會不會太對不起她?這個儀器好貴,有一天我應該可以把它網拍換現?總之,面對媽媽留下來的東西,我總是百感交集地下不了決定。

十八世紀的英國建築師William Morris曾經說過,「你的家中不該有任何東西是不好看,或不實用的。」《太多了!減法的空間生活美學》一書的作者Peter Walsh也說,「如果你珍惜一樣東西,你就必須對它表現出它該得的珍惜與尊重。否則,它就不該放在你家。」他認為,「決定你家是否該有某樣東西,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這樣東西是否能幫助你更接近你期望的生活願景,還是它只會阻礙這樣的願景?」到底該不該拿現階段用不著的東西來換取更大的生活空間,答案其實相當明顯。


以上是忙碌兩天的戰績,擺滿將近一坪的面積。

就這樣,我再次檢視了媽媽留下的物品,心裡想著Peter Walsh的千叮萬囑:「這樣東西並不是這個人。」然後開始打包。這兩天斷斷續續整理十七個小時的戰績是:男裝兩大袋、女袋五大袋、配件一大袋、床單被套一大袋、CD三百張、玩具雜貨兩大袋、廚房用品一大箱。整理完畢之後衣帽間和廚櫃變得異常清爽,客廳的CD櫃也因此空出一大半。下週我還打算繼續整理書房收納櫃,目標是把那些一直幻想有天能抽空網拍賣掉的小家電和大量雜貨,全都分門別類地捐出去,並且將一輩子都不可能再看的雜誌剪報整落丟掉,CD則拿去二手店換現金,金額再少我也認了。

以下提供一些可以捐助的公益單位供大家參考,如果各位手邊剛好也有用不著但是可以分享出去的物資,不妨參考看看:

【捐書、電腦、樂器和運動器材】
  • 單位:建和書屋
  • 地址:台東市建和二街七巷15號
  • 收件人:建和書屋(陳爸0938-516-607)
  • 方式:先電洽,再自己寄過去。
【捐舊衣】
【捐舊衣、物資】
  • 單位:大眾愛心工作站 
  • 地址:台中市北屯區同榮路277號
  • 電話:04-24263374(陸清海)
  • 方式:先電洽,再自己寄過去。
【捐傢俱、二手商品】
  • 單位:光仁二手商店(髒的絨毛娃娃及使用過的棉被、枕頭不收。)
    光仁忠孝店: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217巷2弄14號 2721-8924
    光仁國興店:台北市國興路22號 2305-3961
    光仁耕莘店:台北縣新店市中正路362號(耕莘醫院A棟B1) 0966-019-912
    環保小尖兵:台北縣汐止市大同路一段403巷1號 2691-9214
  • 方式:若需派車載送,先撥打2691-9214找黃老師或謝老師聯絡派車時間。

12/23更新:收納櫃也整理完囉!雜物超級多,不過左下角的小步不算雜物啦 XD

星期三, 12月 03, 2008

三隻家貓的近照(四)

久違的宅貓寫真又來了!天氣冷,小步和小舞看起來無精打采的。倒是年紀最大的咩咩,還是一付很有元氣的樣子。


宅貓小步在這裡為大家示範正確的orz姿勢。


小步的臉上寫了「無聊無奈無趣無力」八個大字。


眼神放空的小舞正在跟小步PK無聊的最高境界。


小舞嚴肅的臉龐上寫的是「恁祖媽係台灣貓」和「勿通鼠輩」。


咩咩的毛長得更長了。八歲的牠完全不顯老,稱得上是鶴髮童顏。


每次看到咩咩併攏的雙腳,都讓我聯想起三寸金蓮。

推薦書《世界名家椅經典圖鑑》

上週末逛水準書店時意外買到一本很棒的書,不推不行。它的名字叫做《世界名家椅經典圖鑑》,由一家我先前沒聽過的樂活文化出版社編輯印行。看摺頁裡由他們出版的書,大多是指南啦大全啦攻略啦手冊啦這一類的實用書,內容多半圍繞著瑜珈、自行車、健跑、動物飼養之類的主題,在這些走趣味教科書路線的書裡夾雜一本介紹經典傢俱的書,還真是挺跳tone的。

三年多前,某大出版社曾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寫一本類似「經典名椅白痴入門手冊」的書。我自忖程度不到(根本就才剛入門),再加上編輯要我自行搞定所有圖檔,以至於我連半點想寫的念頭都沒有。這種介紹傢俱的書,圖片最重要,沒圖啥也甭提了。可是我又沒有家財萬貫,家裡生得出這些椅子可供拍攝,台灣收藏經典名椅的人我也不太認識,就算認識,品項恐怕也不夠齊全。難不成要我飛到歐洲Vitra Design Museum去情商借拍名椅嗎?我想就算拿版稅來貼補旅費也肯定不夠,所以這件事情便就此打住。

這種必須砸大錢追根究柢的圖鑑書,我自認為還是最適合由日本人來編。當地經典傢俱市場成熟,代理商多,收藏家也多。因為可預期的銷售量大,出版社也比較有預算精心製作這樣的書籍。也因此當我在書店翻了幾頁,發現這本書的圖片相當精美之後,忍不住懷疑這是日本人編的書。果不其然,由版權頁得知,這本書的原出版社是「枻出版社」(EI Publishing),原書名則是《初めてのインテリア名作・定番チェアの本》。

此書的編排以Q&A為架構,在回答中順便帶出各大設計師的風格、背景與作品年表,每件單品都有附圖,就連尺寸也清楚標示,中文書市能有這樣的譯本出現(蕭雅文/譯),真是佛心來的!更棒的是,它連經典燈飾、知名傢俱商的品牌歷史,甚至於「mid-century」各設計師之間的關係都花了不少篇幅報導。我將目錄貼在下面,對經典傢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只是小心別一時衝動,又手滑敗了傢俱回家唷,畢竟這些單品可都貴到嚇人呢!


PS. 此書第65頁提到Eames夫婦設計的「Plywood Elephant」從未進入製作與量產階段,這段文字不夠update,因為大象合板椅從去年開始已經變成商品了,而且在台灣也買得到喔!

星期六, 11月 29, 2008

外星人就在你身邊(下)

七月初曾經寫過兩篇與外星人有關的文章。當時我將文章標記成上篇中篇,可是預計完成的下篇卻一直難產。拖著拖著,竟然就過了四個多月。這段期間,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從一個單純的相關訊息愛好者,變成一個可以親身採訪特異人士與專家達人的觀察者與間接參與者,接觸的面向也更廣,可是我萬萬沒想到,我竟有機會與「外星人」對話!

昨日我約訪呂應鐘教授,在採訪過程中發生一段奇妙的插曲。呂博士是超心理學、生死學與基因營養學專家,更是國內著名的幽浮(這兩個字就是由他率先譯出)和宇宙生命研究者,譯作與著作等身,截至目前為止已達九十九種。我十二月中旬想規劃兩篇與外星文明有關的報導,採訪對象中外各一,而國內部份,自然是以這位「台灣飛碟學會」的創會理事長為首選。

呂教授原本邀請我們到他家做採訪,然而他對我兼差寫稿的網站頗感興趣,於是改約在公司受訪,順便參觀一下。我拿了收藏已久的絕版書《大世紀-佛經宇宙人紀事》給這位初次見面的作者簽名後,隨即展開了聊天般的問答,在座的除了我和呂教授,還有另外兩位同事。我們四人聊了生死學在台灣的發展、呂教授目前致力推廣的基因營養學,以及外星文明與古文明、宗教經典、新時代思想之間的關係。呂教授博學多聞,聽他說故事非常有趣。

在採訪告一段落之際,有位新同事A上樓找人,見到呂教授,便順道向這位稀客打了聲招呼。我並不曉得A有敏感體質,可以接收異次元訊息,也因此,當她忽然表示有「外星訊息進來」時,我有些傻眼。她說,過去她從未接收過來自外星人的訊息,感覺很怪、也很新奇。由於在座的呂教授是位外星專家,加上我最近見到不少通靈人,對這類訊息見怪不怪,因此我心想,或許外星人一直試圖與呂教授溝通,可惜苦無機會,這回逮到一個現成的「媒介」,自然想藉機傳遞一些訊息。就這樣,受訪的主角變成了借新同事之口說話的外星人。

第二段採訪一開始,A表示她感覺外星人融入了她的身體,企圖透過她的肉眼來觀察呂教授。這個外星人是一股能量,並沒有形體,而與其說造訪的是「一個外星人」,不如說在場的是「一團外星靈體的能量」,但是為了敘述方便,接下來我還是統稱他們為「外星人」。外星人透過A表示,他們是呂教授的老鄉,意思是,呂教授的靈魂也是外星來的。此時,A睜大眼睛,直盯著呂教授瞧,似乎正好奇地打量著這位老友生為地球人的樣貌。看了一會兒,外星人做出了結論,他認為呂教授長得和以前差不多,只是當外星人時他的個頭比較小。

這實在是太有意思了!既然外星人都自己找上門了,自然得問問他是打哪兒來的,長相又是如何?外星人解釋,他們來自很遙遠的星系,地球人並沒有為他們的星球命名,所以也就無從告知。至於長相嘛,他們全都一個樣子。由於外星人有話想對呂教授說,因此我們便將發球權交給呂教授,由他親自提問,我們只是在一旁觀察,偶爾插嘴代呂教授詢問一些與他未來發展方向有關的問題。

外星人說,他們一直都在地球上,試圖協助人類提昇意識,並將愛與和平傳遞到人們心中。呂教授在寫作時他們也從旁提供協助。呂教授聽了之後坦言,他寫書的速度非常快,還舉了《大世紀-佛經宇宙人紀事》為例。當時他前後閱讀了《阿含經世紀經》三次,期間相隔三、四個月,但只是畫些重點、在腦中思考架構而已,並沒有詳細思索文字的詮釋,直到四個月後的某一天,他「感覺」該開始坐下來寫了,便將佛經及稿紙攤開,然後自然地書寫出以科學詮釋的句子,下筆有如神助。

呂教授表示,他知道那是他的Wholeself(全我、自性、空性)在傳達信息。這或許可以解釋,何以呂教授的文字著作相當多產,卻又能持續提出有別於地球人視野的創新思維,例如以外星文明和宇宙生命的多次元觀點,來詮釋《聖經》和多部佛經中諸多超乎常理的部份。「曾經有法師看了我寫的書之後,才對佛經中的某些描述恍然大悟。」對於用不同的方式詮釋經典還能得到佛教界人士的認同,呂教授感到欣慰,因為還算有人看得懂他要表達的宇宙意識。

由於其他對話事涉呂教授的個人隱私,所以就此省略。不過雙方談話結束後,外星人倒是透過A詢問在座人士有沒有問題要問他,感覺上頗為親切,因此我也就老實不客氣地開始發問。「傳說地球裡面有住人,這是真的嗎?」地心有住人這件事已經傳很久了,我真的很想知道答案。外星人答:「地底下確實有住人,是外星來的,他們從地球剛生成的時候就已經住在裡面了。」沒有要出來的意思嗎?我問。「沒有,人家住得好好的幹嘛要出來?」外星人很直率地回覆。「地球上有許多地震和海嘯,都是因為有地底人的協助,災情才得以減緩。」外星人沒有提到颱風,顯然離開地面的事情,地底人比較難以插手。

我接著問,「月球人造說」是真的嗎?因為網路上流傳著月球「中空」的說法。外星人似乎懷著笑意回答說:「妳以為地球人有能力造出月球嗎?」我解釋,我的意思是,月球是不是自然生成的?他答:「是,月球是自然生成的」。順道一提,我在《72小時第三類接觸》這本由洛杉磯時報退休記者所寫的外星人接觸實錄裡,曾經讀過新綠星人(Verdant)過去一千年來一直將太空船停在月球背面偷偷觀察地球的說法。

我對麥田圈也非常感興趣。《麥田圈密碼》這本書曾鉅細靡遺地介紹作者對麥田圈所做的相關研究與第一手資料,然而每個麥田圈圖案所蘊含的力量與意涵,至今仍是謎團。既然眼前有個外星人,而研究者多半認為麥田圈是外星人搞的鬼,此時不問更待何時?於是我對替外星人傳話的A說:「可不可以請你告訴我們麥田圈圖案的意義?挑幾個重要的來講就好。」說罷,我隨即將同事那台顯示著麥田圈圖案的筆電遞給他看。外星人看了看麥田圈,做出一個令人噴飯的回答。「那些不是我們畫的。」外星人說,那是別的星球的外星人畫的,他們不方便解釋別人的作品,所以這個問題只得不了了之。

西元2012年的「世界末日說」與屆時可能出現的「黑暗三日」現象,是我近期非常關注的議題。先前採訪時,曾從某位受訪者口中聽到過更驚人的預言,令人有大難臨頭之感。其實關於2012年的預言眾說紛云,有人說人類將就此揚昇至第四次元,也有人說人類將遭遇一連串的天災人禍與生態浩劫,包括太陽被光子帶遮蔽,電器無法運轉,地球上不見天日,農作物枯萎,人類因此缺乏氧氣等等。我問外星人這些災難是否真的會發生?如果會,我們需要做那些具體的準備來因應這些災難?

外星人說,「災難會不會發生,端視地球人類的意識是否能夠提昇,我們也說不準。」這些話和我從書上看到的如出一轍。他接著表示:「災難有時只是一種象徵,非得有災難發生,人類才能懂得一些事情,意識才能因此提昇。」如今暴力、貪婪、歧視、破壞自然資源等惡行依舊不停發生,或許人類真的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人種吧!若真有災難發生,那也只能解釋為地球人的共業了。

此時,同事問外星人能否對在場人士的生命藍圖或是此生的使命進行個別解讀。外星人說,「我們沒有『個人』的觀念,我們是一體的,不分彼此,所以外表長得一模一樣。」他覺得地球人的觀念很奇怪。「我們認為,注意彼此之間共同的部份比較重要,而不是將焦點擺在別人與自己不同的地方,如此我們才能合為一體。」

才說完,A忽然以自己的身份脫口說出:「哇!我覺得這句話好有深度,這果然不是我的智慧能說的出來的話。」我也覺得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如果我們一直著眼於彼此不同的地方,自然會形成批判,而一旦生起分別心,地球人的意識就只能一直處於小我的分裂狀態。看來,我實在應該把這個真知灼見抄在桌面上每天讀一次。

對話告一段落,外星人表示該走了,於是說了聲掰掰,A則戲稱自己是「退駕」,不過我們都覺得收獲頗豐,並且十分感謝A願意擔任溝通橋樑,「協助地球人與外星人進行雙邊交流」。這是一次相當奇妙的經驗,無論讀到這篇文章的人相不相信,我都覺得當時「外星人真的就在我身邊」呢!

星期四, 11月 20, 2008

我不是來侵略藍星的!

我最近在譯一本名為《Indigo Adults》的新書,內容談的是「靛藍成人」。但在談「靛藍成人」之前,不得不提及近幾年深受關注的「靛藍小孩」現象。各位若對「靛藍小孩」(Indigo Child)有些許瞭解,或許知道這些氣場呈現靛藍色的孩子們,往往因為在家庭與學校中適應不良,行為超乎常規,而被家長和老師貼上注意力缺乏症(ADD)或過動症(ADHD)的標籤。

這些靛藍小孩具有:意志堅定、固執、富創意、有藝術天份、具直覺或通靈能力、孤僻、獨立並引以為傲、深切渴望協助世界等特徵。他們多半能立即感受到陌生人的誠信程度,對謊話也相當敏感。當無法容忍謊言與不正直行為的人佔了社會上的大多數,絕對會對我們的社會造成巨大的轉變。根據博士靈媒朵琳・芙秋(Doreen Virtue)在《養育新世代靛藍小孩》一書中所言,這些靈魂來自外星的小孩,降生地球的目的正是為了帶領地球提升意識。


儘管靛藍小孩多數集中在1978年後出生,但不少成人與上述特質亦頗有連結,朵琳・芙秋對這種現象的說法是,有這些特質的成人很可能是靛藍小孩的先遣部隊,負責先來地球上搜集資料。在溫蒂・查普曼(Wendy Chapman)的網站中,曾羅列擁有靛藍靈魂(Indigo Soul)者的特徵,在此我稍稍譯出幾項:
  • 非常聰明,儘管他們可能沒有以「正常」的方式表達。
  • 有創意,喜歡動手做。
  • 老是問為什麼,尤其是被要求去做某件事情時。
  • 經常造反又抗拒權威,儘管他們可能不敢表達。
  • 對於他們認為破敗或無能的體制,例如政治、教育、醫療與法律,感到憂心忡忡。
  • 經常生氣,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力被剝奪。對於「被老大哥監看」,他們可能覺得既恐懼又憤怒。(謎之音:野草莓?)
  • 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欲望,想去做一些能改變和改善這個世界的事。
  • 對傳統的美國夢──朝九晚五的工作、婚姻、平均生育2.5個小孩、住進有白色圍籬的房子等等──感到灰心或抗拒。
  • 對政治疏離或憤怒──有一種你的意見沒價值,而結果其實也無關緊要的感覺。
  • 可能感受到人類存在的沮喪、絕望和無助,而且可能為「我何以在此?」的問題所苦。
  • 對世俗的、為五斗米折腰的工作不滿,尤其是在階級制度的權威結構中。
  • 對他人深具同理心,但往往無法忍受愚蠢。
  • 在情緒方面可能極度敏感,包括立刻嚎啕大哭(毫無防備),或相反地不表現出任何情緒(充滿防備)。
  • 在控制怒氣方面可能有困難。
  • 年紀輕輕就對通靈或靈性感興趣
  • 有很強的直覺。
  • 有隨興的行為模式或心智風格(「注意力缺失症」的症狀),可能難以專注於被指派的工作,可能在談話中頻頻改變話題。
  • 可能對達成更高的靈性連結帶有強烈的意圖。
我記得,剛看完《Indigo Adults》書尾引用的「靛藍靈魂」檢測表時,心裡立刻有種「這好像是在說我嘛!」的感受。或許我沒有非常聰明,但是喜歡動手作、愛問為什麼、反權威、對體制感到憂心忡忡、排斥傳統的人生規劃、對朝九晚七的工作感到不滿、在談話中頻頻改變話題等等,都是我的性格之一。對於「對他人深具同理心,但往往無法忍受愚蠢。」這句話,我尤其感到認同。

儘管許多人認為靛藍小孩是破壞群體秩序、打擊父母自信心的怪咖,但是自封為「靛藍成人」,我倒擔心是往自己的臉上貼金。畢竟上個世紀的大預言家艾德加・凱西(Edgar Cayce)曾經表示,靛藍色的氣場代表各式各樣的求道者,他們一心追尋理想或是宗教體驗。而在脈輪系統中,靛藍色更代表了「第三眼」(Third Eye)能量中心的顏色。如果我被貼上靛藍成人的標籤,我反而會覺得與有榮焉哩!

在此先提一下我近日的工作。最近我採訪了不少身心靈界的知名人士,而他們多數具有通靈能力。倒不是我刻意採訪通靈人士,事實上,除了本身職業就是靈媒的外籍受訪者之外,有好幾位頂著歐美博士頭銜的本地高級知識份子,也出人意料地擁有接受異次元訊息的特殊能力。他們或是看得到人體的氣場色澤,或是聽得見深具洞見的聲音,偶爾能夠靈魂出體實際神遊異地,抑或在清明的夢境中與死去的朋友閒話家常。

伴隨採訪者身分而來的「好康」,就是三不五時會被異能者提點一下未知的前世與凡人不可知的未來。話說我在接受這份工作前,曾被一位旅居歐洲的異能者告知,我來自一個音樂與藝術層次很高的星球,由於該星球十分美麗且人心純淨,導致我來到地球以後相當不適應,因此形成了不停抱怨的性格。這句話,似乎暗示我上輩子是個外星人。其實從多洛莉絲・坎南(Dolores Cannon)的前世回溯催眠記錄作品《地球守護者》一書可以得知,這個星球上確實存在著以往欠缺地球生活經驗的「地球新鮮人」,而這種初次胎股至地球的人,經常覺得自己和其他人「格格不入」。

在接受這份兼職工作後,我又被一位留學法國鑽研戲劇的靈媒告知,我來自一個紫紅色的星球,而且我的靈魂是靛藍色的,甚至接近黑色。我請她透露這顆星球的名稱,可是她說名稱被訊息來源給封鎖,無從得知,我為此感到相當不解。沒多久,辦公室裡又出現一位父母能說外星語、從小就有靈視能力的年輕靈氣(Reiki)師父。同事好奇地向她詢問我的「來歷」,她又脫口說出我是外星人,而且前世還是個成天盯著電腦螢幕的「資訊人員」。這麼說來,我會成為一個成天掛在網路上的宅女其實是因為「積習難改」XD。

沒想到,上週由於工作關係,我又見到一位奇人,她正是最近剛出版新書《老鷹的羽毛-現代女巫的生命探索之旅》的許麗玲老師。擁有宗教人類學博士學歷的她,多年來沉浸於宗教儀軌與原住民社群文化的研究上。在研究過程中,她意外獲得了感知大自然訊息的能力。那天在同事的慫恿下,她定神看了一下我的「來歷」,沒想到她也說我的靈魂來自一顆粉紫色的星球,而且毫無疑問是個外星人,而粉紫色和紫紅色似乎指向同一個星體,很明顯,有兩位異能者都認為我不是「藍星人」。

根據《地球守護者》書中的催眠資料透露,許多人的靈魂來自地球以外的星球,有些靈魂還來了不止一世,而目的更是包羅萬象,例如,有些是來觀察地球人類的,有些是來搜集資料的,有些是來與地球人混血進而提昇人類意識的(例如淡化暴力與貪婪的基因),有些則是來提供服務、展現光與愛的。不久前有位教授友人告訴我,他曾被本地仙姑告知前世是個外星人,而且仙姑還在星系圖鑑上清楚指出了他的來源。因為有前例在先,對於這顆紫色系、且極可能擁有高度音樂與藝術成就的星球,我也就更感好奇了。

抱著想「尋根」的心情,我冒眛地問了許博士「我老家」的名字,然而許博士卻回覆說「我說了妳也聽不懂。」經不住我的央求,她還是心軟了。緊接著,她發出一連串夾雜著高頻音率的聲音,聽得我一頭霧水。原來,此星球在地球上還沒有名字,因此她只能模擬外星語以原音傳達。這種聲音,感覺有點類似先前我寫過的中國異能者「谷丫」所說的天語,大概是頻率不同的關係吧!聽了讓人頭疼。而既然「我老家」在地球上連個名字或代號都沒有,可以想見哈伯望遠鏡大概也拍不到它的身影。

此時,許博士又被好奇的同事追問起我的外星身份。只見她不疾不徐地說,「妳擁有將物質轉化成靈魂的能力。地球上有許多來自這個星球的隕石,妳是跟著這些隕石來的。其他沒有轉化能力的隕石到了地球之後就只是隕石,可是妳有巫師的轉化能力,所以妳將隕石轉化成了降生在地球上的靈魂。」許博士的意思似乎是,我是附著隕石來到地球上的,隕石是我的來到這顆藍色星球的載體。因此我詢問,坊間有許多隕石首飾,基於與隕石的連結,我是否該在身上佩戴隕石飾品?許博士聽了之後表示同意,說是我佩戴之後可以增強能量。只不過,這些通常被搞得很民俗風的飾品多半不合我的調性,如果有機會,我會想擺一顆在案頭,至於佩戴,就看哪天Tiffany能推出鑲有隕石的銀手鍊了XD。

擁有許多靛藍靈魂的特質,又被幾位異能者告知我的靈魂來自外星,讓我對自己之所以成為一個社會適應不良的宅女多了一種解釋的線索。最近《地球守護者》再版,我為它設計了新封面(如上圖),並受編輯大人之邀,在書腰上寫了一句推薦文。我寫道:「這是『地球新鮮人』揭露的第一手外星資料。看完這本書,我也好想回母船。」以前看外國影集時,經常見到賤嘴角色虧別人是怪咖,還要人家快點「back to the mother-ship」,暗指被虧者是腦袋不正常的「外星人」。不過,若是真的有機會回母船,我應該會立刻動身吧!前題是全家都要拎著走,包括三隻貓。

星期二, 11月 18, 2008

貓臉的歲月

我愛貓,我欣賞貓的柔軟、慵懶,更羨慕貓的生活步調。可是,我不曾希望自己長得像貓。然而,Dennis Avner這位老兄和Jocelyn Wildenstein這位阿桑,卻花費了大把銀兩,企圖將自己的外表改造得像貓。

Avner目前住在內華達州。廿三歲那年,他夢見一位印地安酋長告訴他應該「follow the ways of the tiger」,於是接下來的近三十年,他一步步轉換自己的樣貌,從虎斑刺青到整型手術,足足花費了將近二十萬美元。現年五十歲的Avner,上唇如今像貓一樣分成左右兩瓣(可是他講話似乎會「漏風」),耳朵頂端縫成尖角,嘴邊和額頭還植入了精巧的金屬基座,以便插上六吋長的玻璃纖維鬍鬚。這位電腦工程師,甚至將自己的名字正式改成了「Catman」。


如果我做了同樣的夢,我大概會以為印地安酋長要我勇敢一點,或是儘可能讓自己睡眠充足,然而詮釋方向的不同,卻導致Avner一心想將自己變成一隻貓科動物。專家指出,貓男重複手術的行為顯示他患有「身體變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這類患者對自己的外表過度關心,且容易放大外觀上的小缺陷,並一再要求整形醫師「矯治」這些所謂的缺陷。

人類學家也指出,原始初民認為人類和動物之間存在著某種血緣關係(根據外星通靈訊息,這是事實,不過這是另一回事了,這裡暫且不提),動物成為最重要的崇拜圖騰,而人類也會為了彰顯自己的男性氣概或女性特質而效法動物,只是沒想到在二十一世紀,整型手術竟會成為動物崇拜的新興手段。貓男的舉動令我瞠目結舌,但Jocelyn Wildenstein的手術結果更是令我膽戰心驚。

今年六十八歲的Wildenstein,是富貴人家出身的社交名媛,整型整到連Wikipedia都有她的專屬頁面。人稱「Lion Queen」和「Cat Woman」的她,據說在整型上已花費近四百萬美元,是上班族貓男的二十倍。她從小就愛養奇特的動物,例如僧帽猴和義大利灰狗,而且旅行時還帶著動物一起搭乘私人噴射機。

儘管錢多得花不完,但感情上她卻因為同樣富裕的老公頻頻搞外遇而傷痕累累。為了挽回丈夫的心,從五十歲那年起,她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嘴唇、雙頰、額頭整型與拉皮手術,同時因為老公喜愛貓科動物,她還刻意將眼睛改造成往上吊的貓眼,就連嘴角也縫上兩條線,企圖炮製出貓的臉型。只是,她老公卻被出乎意料的「貓臉」給嚇壞,後來更情願付出數千萬美元的鉅額贍養費,只求離開貓面老婆。


看到這兩位年過半百的貓男和貓女如此費心打造自己的貓臉,我只有歎氣的份。不過換個角度想,如果他們能從雕塑貓臉的過程中能到慰藉,旁人又有什麼好置喙的呢?

星期一, 10月 27, 2008

對著空盪盪的大廳喊「借過」

很久以前便耳聞台北市某五星級H飯店「陰氣很重」,但我平時鮮少往那兒走動,只把傳聞當成八卦消遣。約莫十年前,我為了採訪來台宣傳的英籍偶像組合終於踏進那間飯店,沒想到還當真聽了個剛出爐的靈異故事回來。

據說,該雙人組合在結束一整天的通告返回飯店後,發現浴缸裡的洗澡水不知何故竟是滿的,可是水已經冷了,於是他們決定把水放光。怎料浴缸才剛放空,回個頭,水竟然又立刻注滿浴缸,兩人因此嚇得魂飛魄散,要求唱片公司立刻替他們換房間。採訪結束後我獨自走下飯店大廳,卻猛然瞧見一對超大尺寸的裱框符咒,惹得我心裡直發毛。日子久了,這件事似乎沒有再提起的必要。不過上週我因緣際會訪問到一位十分健談的美籍靈媒E女士。在提及台北市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時,她不假思索地點名H飯店。

E說她有次在那兒投宿,一進門就發現飯店大廳異常「擁擠」,舉目所見之處全站滿了鬼魂。「我一直說『借過』、『借過』,」E一面形容當時的「盛況」,一面做出撥開人群以騰出通道的手勢,我聽了忍不住笑出聲來。在從小就看見得靈體的E眼中,H飯店只能用熱鬧來形容。

除了像「夜總會」般鬼氣暢旺,H飯店也讓她整夜失眠。怎麼說呢?原來鬼魂們知道飯店來了個通靈人,晚上一直到她房裡找她說話。E自然不像我們普通人聞鬼色變,但她自嘲是個愛講話的人,所以待在H飯店時她幾乎跟鬼徹夜聊天,把自己搞得疲累不堪。E還提到她曾與友人相約在飯店內喝茶,卻撞見身穿白紗的女鬼一直貼著喝下午茶的客人站。她覺得那女鬼未免也貼得太近了,但既然被女鬼緊貼的客人沒啥感覺,她也就不便多說,只是覺得畫面相當搞笑。

E說,並不是H飯店的鬼魂喜歡捉弄人。事實上,她第一次入住H飯店時,就感應到飯店下方以前似乎是座墳場。「在這種地方蓋飯店,對死者是非常不敬的,所以他們只好『上來』啦!」而他們時不時搗個蛋,目的也只是要活人正視他們並給予適當的尊重。

今天我把E講的靈異故事轉述給一位從事室內設計的學姊聽,沒想到學姊也提供了一則關於H飯店的靈異故事。學姊說,多年前她的友人承包過H飯店日本料理餐廳的裝修工程。由於裝修公司的老闆是天主教徒,因此儘管聽說H飯店鬧鬼,卻不打算搞開工拜拜,員工們於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往工地丈量拍照。

第一次拍照,洗出來的底片一片空白,沖洗店的店員推測可能是底片有問題,然而員工們第二次進場拍照依舊鎩羽而歸。此時有人建議改以感光度較高的底片進場拍攝,沒想到第三回洗出來的照片,竟被狀似骷髏的人頭塞滿了畫面。

學姊說那畫面極其駭人,但友人的同事們為了維持進度仍硬著頭皮上工,只是施工過程相當不順,特別是經過細密丈量才向工廠訂製的料理台,每回搬進工地安裝都出現尺寸不合的情形,而且一連錯了五次,惹得工廠幾乎抓狂。後來,裝修公司在跟業主收尾款時也遇到不少麻煩,逼不得已會計小姐只好私下請法師到工地去化解,而層出不窮的鳥事才終於告一段落。看來,進了人家的地盤還是不能太鐵齒啊。

星期六, 10月 25, 2008

4.5坪新成屋小套房設計案

這是近期另一間受到委託的新成屋挑高三米六小套房,本月底即將完工。屋主打算將這間小套房做為外籍商務人士或外籍學生的短期租賃住所,因此提出以下幾個要求:一,必須具有飯店的舒適性,走低調時尚風格;二,必須有廚房;三,必須有工作、上網或寫作業的地方;四,必須有客廳功能;五,收納空間要有彈性,因為商務人士可能只住一週,但外籍學生可能會住一年。

由於屋主不打算更動建商配置的衛浴,因此設計著重在僅約四坪半的小空間裡。為了讓房間有開闊、舒適的感覺,強烈建議屋主不要做夾層。一般號稱挑高三米六的小套房,扣掉樓板和天花板的厚度後,實際高度通常不到三米四,再做「非法」夾層的話,室內會顯得壓迫感十足。相信應該沒有任何一間飯店會把「讓空間變侷促」當做設計方針的吧!經過一番說服,明理的屋主同意不做夾層。以下是這間新成屋小套房的隔局:



接下來就是設計圖啦!


這是俯視圖,左為臥房區(含迷你衣帽間),右為廚房衛浴區,
中間以衣帽櫃及餐檯做區隔。右下角一進門的右手邊即為衛浴入口。


左為落地窗簾。木地板以衣帽櫃與餐檯為分隔線,在臥室一側墊高4cm。
木地板底下埋有線路,方便將視聽線路拉至床頭。 


走道右側為雙門衣帽櫃,方便進門後掛衣服、擺鞋子。
衣帽櫃右下為電器櫃,共分三層,可放置微波爐、烤箱等設備。
凸出的桌板可當做餐檯與工作檯使用(桌角修小圓邊)。
在衣櫃(高220cm)與天花板間以3cm寬的木條區隔,方便光線透出,
除營造視覺美感,也可使冷氣穿越木條吹送至玄關處。
玄關處有一盞精緻的迎賓水晶小吊燈,廚房區天花板有兩盞筒燈。
餐檯上方有一盞小吊燈,在工作時可加強照明亮度。


這是電器櫃的細部圖。電器櫃的對面、流理台的右側是冰箱。


廚房流理台上櫃共有兩層(頂天)。半透明處為天花板,內藏吊掛式冷氣。
衣帽櫃上方可擺放無線基地台。餐檯上方凸出的層板可做為杯具吊掛處。
由於衣帽櫃深60cm,電器用品深度不到35cm,因此讓櫃體兩面開口,
朝臥室的一面設計為小物展示櫃或收納常用文具的位置。
餐檯為一般吧檯高度,可將吧椅完全塞進檯面下方,以方便空出走道。


近一點看餐檯兼工作檯。


床頭因為衣帽櫃的區隔而保有私密性。右側床頭櫃裡預埋了線路,
可將視聽播放設備(如DVD Player)擺在可隨手操控的近距離內,
就像飯店一般,而且也可空出走道,讓電視下方不需要擺電視櫃。


兩窗之間是壁掛液晶電視。窗戶雖然大小不一,但窗簾皆做落地設計。


臥室區很寬敞,可以擺下Queen Size的雙人床和一對床頭櫃。
躺在床上可以直接觀賞電視節目,伸出右手即可就近更換DVD片。
床頭後方的主牆用壁紙、壁貼或畫作做大面積的美化。


床內側有一道樑,深度不夠設計成衣櫃(一般衣櫃需要60CM深度)。
於是我將樑下空間設計成走入式的迷你衣帽間。
衣帽間的門片是配合灰色壁面的染黑玻璃,內有照明。
櫃內兩側各有深60cm、高140cm的掛衣架(可掛長大衣或長洋裝),
掛衣架上方有兩個高35cm的收納層架,下方則有一個高35cm的抽屜。
臥室不需要太明亮,有床頭燈和床前走道上方的筒燈即足供使用。


這是躺在床上往前看時的視線所及之處。

星期二, 10月 21, 2008

三房兩廳中古屋改走北歐風

今天剛完成一個室內設計3D繪圖提案,改造對象是個屋齡九年的中古屋,屋主為年輕夫妻。房間隔局更動後為三房、兩廳、兩衛,陽台外推,廚房改為開放式。三個房間的功能分別為:套房大主臥、書房與客房。由於預算有限(兩間衛浴皆不整修),因此決定以風格簡約的木作搭配IKEA傢俱。屋主不排斥粗矌的牆面質感與鮮艷的牆面色彩,因此我初步規劃如下:


左邊是修改後的隔局簡圖,右邊是3D化之後的立體俯視圖。


由大門往內看往玄關與客廳。右側是鞋櫃,底部挑空處可放置拖鞋,
中間挑空處可放置郵件和鑰匙等雜物,上方挑空處有間接照明。
正前方是IKEA的Expedit白色八格櫃,內置收納藤籃。


由客廳看往玄關與餐廳。玄關鞋櫃後方為餐廳。玄關櫃為無把手設計。


客廳俯看圖。沙發為IKEA Karlstad款式,採3+1配置。
電視牆為粗矌的白色磚牆,將粉光層打除,再以石膏塗抹出紋理。
陽台外推處設計成休憩座位區,木紋平台蓋板可掀起,下方可置物。
電視櫃與休憩座位區走相同風格,下方為抽屜,3C配備可置於電視櫃平台上。


由餐廳望向客廳。外推陽台上方包樑,加嵌燈。
客廳天花板為四盞IKEA FADO圓球吸頂燈。


由客廳望向餐廳與開放式廚房。餐廳與開放式廚房以收納中島區隔。


由客廳望向餐廳。左側為中島,右側為與玄關鞋櫃同款式的收納櫃。
收納櫃中央挑空處有間接照明。鞋櫃的背面為一平面,以壁貼裝飾。
餐廳上方為IKEA Knappa Klover吊燈,四人餐桌搭配的是Panton Chair。


四個頂天書櫃各寬80cm,單隔高30cm,層板可調。雙人書桌長達200cm。
牆面為湖水綠,書桌前方保留白色,適合思考。白色牆面同樣以壁貼裝飾。


四個書櫃徹底運用了樑下空間。書櫃前擺設IKEA Klippan雙人沙發。
沙發下方為IKEA圓形厚地毯。沙發旁配置IKEA閱讀燈。


客房雖小,但仍擺了Queen Size的雙人床、床頭櫃與四尺衣櫃。窗前為木百葉。


主臥走簡約的飯店風格。採用IKEA Malm系列床組,尺寸為Queen Size。
為避免睡時頭部被樑壓,在樑下、床頭後方位置設計有上掀收納櫃。
樑下右側搭配IKEA風格設計為簡約風梳妝台,僅桌台與大面穿衣鏡。
樑下藏間接照明。鏡子不對床,避開風水禁忌。


這是由房門望向睡床區的樣子。落地窗簾上方有窗簾盒。


睡床正對面為成排的IKEA PAX組合式衣櫃,單個寬100cm。


床頭後方的收納空間為無把手上掀設計,蓋板有一拉扣(可能為皮質)方便上掀。
梳妝鏡台看似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但背後可是有玄機的,拉開如下圖。


女主人的所有瓶罐罐皆可收納於鏡後,充份利用樑下空間,更讓桌面保持清爽。

星期四, 10月 09, 2008

笨蛋,問題不在收納

陸續接過幾個室內設計案。屋主們不約而同地要求我規劃出足夠的收納空間。其實我常想,什麼叫「足夠」?是要依屋主現有的物品數量來估計?還是依兩年後的、十年後的物品數量來估計?如果屋主喜歡屯積雜物,個性節儉、念舊,東西永遠只進不出,那麼無論設計師精心規劃了多少收納空間,相信到頭來都不夠用。

在規劃收納空間前,清除雜物絕對是必要步驟。木作經常佔去裝修預算中最高比例的金額,而除了天花板和門片,木工師傅施作最多的大概就屬櫃體。一個八尺寬的訂製收納櫃少不了要四萬塊,費用不低。東西少了,需要的櫃子自然就少,如此一來,省下的櫃體施作費用便相當可觀。再者,雜物多半不值幾文錢,花大錢訂做櫃子去裝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怎麼說都是一件蠢事。

對我而言,棉被也屬大型雜物。若有機會和屋主的長輩們溝通,我必然會遇到「棉被要擺哪裡?」這樣的問題。老一輩的人認為棉被是嫁妝,同時也是招待留宿客人的必備禮數,因此家裡總習慣堆上幾床備用品。可是現在年輕人能負擔的房子坪數不大,留宿客人的機會也少,擺放額外的棉被來佔用有限的空間實在相當無謂。

然而有些屋主,明明沒有那麼多東西,未來也沒有增添家庭人口的打算,卻偏偏像見不得牆面空著似的,非要釘上成排的櫃子不可。而常見的情況往往是,家中一旦有了閒置的櫃子,居住者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買東西去填空,結果東西越塞越多,櫃子到最後一樣是不夠用。可以想見,下次換屋時,屋主還會要求訂製更多、更大的收納櫃。


現在「收納術」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坊間一堆教導大家聰明收納的書籍和節目。可是,我真心想說一句:「笨蛋,問題不在收納!」過度消費、不合時宜的傳統、懶惰、貪小便宜、心裡放不下、以「收藏」之名行「屯積」之實,才是使收納變成一種普遍「問題」的根源。《不浪費的奢華》的作者金子由紀子便曾在書中提及:「雖然電視或雜誌上介紹各種收納術,但是如果沒有令人傷腦筋的東西,收納技術也變得可有可無。」

金子女士在日本大力倡導「不持有的生活」。所謂「不持有的生活」指的不是省吃儉用或是搞到家徒四壁的節約生活,而是不持有「非必要物品」的生活,她認為符合以下四點的物品都不值得持有:

  一、超過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
  二、不留戀的物品。
  三、無法回歸自然或轉讓他人的物品。
  四、和自己或自己的生活風格不符的物品。

換言之,只要是可歸類於上述四點的物品,都可以用以下七種方式來克服持有:

  一、不拿。(不拿粗製濫造、自己也不需要的免費贈品。)
  二、不買。(不貪便宜買用不著的折扣品或不耐用的十元商品。)
  三、不儲存。(保鮮膜一年能用幾捲,有必要屯積嗎?)
  四、丟棄。(沒用的東西與其長年擺著佔位置,不如直接丟掉。)
  五、替代。(沒有漏斗,用塑膠薄板捲起來也能替代啊。)
  六、借用。(麵包機和縫紉機一年會用幾次?不常用的就用借的。)
  七、沒有也無所謂。(只買真正喜歡的,只是「過得去」的折扣品就免了。)

想過「不持有的生活」,必須做到物盡其用,也就是「不浪費」。金子女士認為,不浪費的意義包括「4R」,這四個R分別是:reduce(減少浪費)、recycle(回收資源)、reuse(重複使用)和repair(修理物品)。

舉例而言,十元商品店的生活用品既不耐用,又可能含有毒素(因為多半是中國製品),造型上通常也缺乏美感。自以為節約而買進便宜貨,結果卻因為東西不耐用或不值得修復,而造成用過即丟或重複購買的情形,就是一種浪費的行為。買讓自己心情愉快也負擔得起的優質日用品,然後長時間地使用它、儘可能地保養它,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節約。因為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不委屈自己用廉價品,自然不需要花額外的錢去填補莫名的空虛感。

根據統計,居住在27坪公寓中的日本家庭,屋內平均擁有超過四千件的物品,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這不禁令我想起最近剛讀完的《遺物整理商看見了》這本書。作者吉田太一在書中問道:「你的珍藏哪天會變成『遺物』呢?」在處理往生者遺物的過程中,吉田先生見過數量龐大的A片收藏,也清除過淹沒地板、高度及膝的雜物堆,甚至還整理過惡臭撲鼻、垃圾整整堆了八年沒倒過的神秘豪宅。這些遺物,不僅反應了往生者的生活樣貌,大量的雜物與收藏更為家屬們帶來了十足的困擾。

七十七歲的曾野綾子在《晚年的美學》一書中提到,她有個朋友為了清理婆婆留下的一千多袋遺物,花了半年的時間。可是她母親生前就把所有衣服都送人,只留下兩件和服和毛衣,以及搭配和服穿的一雙夾腳拖鞋。母親往生後,他們才花半天就將遺物整理完畢。「讓任何物品都消失無蹤,是往生者對世間所表現的最高敬意,子孫們只要懷念亡者即可。…晚年的義務,即是不要強迫別人記得他。」

不重要的東西才會被稱為雜物,可是這些不重要的東西,卻在生時影響我們的居住品質,在死後影響家屬的生活品質。從收納談到清除雜物再談到遺物處理,我想表達的是,擁有龐大的收納空間或是學會收納技巧並不是解決「收納」問題的萬靈丹,重點在於調整心態並去除屯積雜物的惡習。時時考慮死亡這件事,記著自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不傷害地球、不影響他人的前題下用力享受人生,確實能幫助自己有效遠離雜物。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這星期我還會再處理掉兩百多張再也不會聽的CD和一整櫃再也用不著的雜物。大家不妨一起行動吧!

相關文章
你家為什麼這麼亂?(這篇是《雜物再見啦!》的書摘)
如何做個可愛的老人?(這篇是《晚年的美學》的書摘)

星期六, 9月 27, 2008

黑心書

三年半前,我寫了一篇名為「Fleshwriter vs. Ghostwriter」的文章,大意是名人找槍手代筆寫書已成常態。當時我沒把話講完,只是約略提到「以上,是因為聽了某出版社老闆脫口而出的一句話而寫的,那句令我噴飯的話是:『唉,我們家的暢銷作者,怎麼沒有一個會寫書啊?」』現在,我想把故事說得更完整一點。

最近常有人稱我為「部落格寫手」,其實我並不想接受這種稱呼。當然在某些領域這可能是約定俗成的說法,可是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寫手」是付費寫稿的人。就像,倘若某甲受某單位之託寫稿,那麼我會稱呼某甲為「外包寫手」。說的人或許沒有惡意,可是寫自己的部落格卻被稱為「寫手」,我總覺得不是滋味,因為我從來沒有在這個部落格上寫過置入文,所以,你可以稱我是「部落格作者」或「格主」,但我絕對不是「部落格寫手」。

言歸正傳。我在三年半前的那篇舊文中,提到某家十分擅於行銷的出版社,該出版社的書幾乎本本登上暢銷排行榜。當時該出版社的老闆B找我去談寫書的事,結果聊了半天,我才曉得他是要我替某知名律師的「自傳」代筆。我心想,「自傳耶!連自傳都找人代筆,你們這些人會不會太沒有羞恥心啊?」可是,真的就是這麼回事。出版社只要找人代筆,再請名人將名字和肖像授權給出版社當品牌,一本成本低廉的出版品就能迅速誕生(這能叫做ODM嗎?)。

記得當時我問過B,「真要代筆寫他的自傳,我好歹要採訪過他本人吧?否則我怎麼知道他的生平事蹟和感受?」只見B不假思索地回覆我,「他哪有空啊?資料妳不會自己上網找喔?」聽到這裡,我對替該出版社寫書已經沒有任何興趣,接下來的提問純粹只是基於好奇心罷了。「那如果寫出來了,作者是他,我要掛什麼title?編輯嗎?」怎料B說,「編輯當然是掛我們家總編輯的名字啊,妳應該是掛『校對』。」校對?聽到這種回答我只有傻眼的份。

接著,B拿了該出版社當時甫登上暢銷排行榜的一本書給我瞧。那本書有看似來自中、日、台三地的三位聯名作者,B毫不掩飾地指出,「這三個人根本不存在。」原來,稿子是他向幾個中國寫手以低價買斷的,他們只要稍事編輯、捏造出三位虛擬作者的顯赫學、經歷,再取個響亮的書名,消費者就會不疑有他地買單。而運用這種手法,他已經成功地炮製出相當多本暢銷書籍。

很久很久以前,在出版人還認為出版是良心事業的時代,我不相信書會這樣被生產,但現在這似乎已經是常態了。前年,我受邀當某入口網站的「唬人」(這是付費職務,我若接受了我就是「寫手」沒錯。)只是,後來發生了一些讓我感到十分不受尊重的事情,所以我並未接下一季一任還有機會名利雙收拿VAIO的「唬人」工作,然而在拒絕之前,我還是和眾「唬人」去該網路公司開過兩次會。

在那個場合中,我見到了「藝文唬人」。藝文唬人果然渾身散發書香氣息,一看就知道是出版界人士。網路公司的編輯在介紹看起來不超過三十歲的她給大家認識時,提到此人曾經出版過一百多本書,堪稱是「著作等身」。一本書平均1.5公分,一百多本疊起來算一算真的比她的個頭還高!可是,她怎麼會出過一百多本書,而我卻完全不知道她是誰呢?寫得這麼用力、這麼多產,總該成名了吧?結果一問之下才知,這一百多本書都是她替別人捉刀代筆的。也就是說,光是她一個人,就產出了一百多本作者另有其人的假書。

書的內容優不優、文筆好不好倒是其次,基本上我認為作者和執筆者並非同一個人的,全都是存心造假的黑心書。特別是名人書,我相信這本書是你寫的,所以我衝著封面上你美美的、看似權威的肖像照,掏出鈔票買下了你的書,結果這本書根本不是你寫的,請問這不是詐欺是什麼?而當一個寫手,明知自己的行為是在造假,卻仍舊執筆為他人捉刀時,我不知道她心裡對於蓄意欺騙讀者是否有過一絲絲的愧疚?在知道那位「唬人」是代筆者的瞬間,我對這位氣質很好的寫手已經無法產生半點好感了。

說到黑心書,不僅政治書、財經書、名人書所在多有,許多人奉為生活圭臬的星座書,也不無黑心產品。十幾年前,我還在唱片公司工作時,隔壁坐了一位留美碩土同事。有次聊到寫書的話題,她說她大學時代就出過許多本書,其中佔最大宗的是一年365天、一日一忠告類型的星座口袋書。「妳很懂星座嗎?」我問。「不懂啊,就看國外的星座書湊一湊就有啦。」她回答。「可是國外的書有把365天都寫出來嗎?」我接著問。卻只聽見她說:「自己隨便掰一掰就有啦!」天啊!這不是黑心書是什麼?很多人可是會照章行事的耶!

三年半前的那天,離開出版社前,B要求我先為該律師的自傳試寫兩千字。當時我心裡已打定主意不做這種騙人的勾當,於是便回他:「試寫?那萬一你不用,我不是白寫了嗎?」B聽到我的反應馬上答道:「安啦!就算這本書不能用,下次XXX出自傳時,我也可以擺進去啊!」所以,該出版社出版的名人自傳都是走拼貼、混搭風就是了,從此我對該出版社的鄙視臻至極點。故事到此結束,但前陣子看到的一則對岸新聞更是讓我匪夷所思。

畫家也會造自己的假?這並非不可思議。近日,一位酷愛字畫的收藏愛好者拿出一幅廣東某當紅青年畫家的作品,稱畫上只有簽名和蓋章是出自該畫家之手,其余均是他人所作。

畫家造自己的假,說白了就是請人代筆。近年來隨著書畫市場的升溫和投資者不斷增多,書畫價格尤其是名家作品的價格愈來愈高,但如若不小心花大價錢買了一幅代筆畫,總會如鯁在喉,心有不甘。因此,了解代筆書畫,以及如何正確判斷它的價值,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話題。

我只想問,這年頭,還有什麼可以相信?

星期五, 9月 12, 2008

三隻家貓的近照(三)

以下是這幾天偷空幫三隻宅貓拍的超近距離臥姿大頭照,就貼在這兒和大家分享吧!


小步喜歡趴在客廳的洞洞茶几上睡


咩咩喜歡側躺在書房地板上睡


小舞喜歡窩在專屬的IKEA貓塔上睡

星期三, 9月 10, 2008

新傢俱報到!George Nelson Chest

George Nelson Chest是今年老弟送給我的大禮。生日當天上午,由「MOT Casa」送貨到府。送貨先生還不忘向我道聲「生日快樂」。收到這個貴重的禮物令我驚喜萬分。當然這得感謝老友「白濫」(Mix Master Bilan)的貼心與熱血。

我萬萬沒想到在香港工作的老弟會為了我的生日特地回台,而且事先找了白濫當挑選禮物的軍師。儘管不常見面,白濫卻很了解被朋友笑稱是「傢俱控」的我。他在第一時間勸阻了我弟買筆電當禮物的念頭,而且還上我的部落格找送禮靈感。

今年一月下旬,我在友人的慫恿下曾拖著老公去逛忠泰建設推出的概念店「MOT Casa」,回家後我寫了篇名為「到『MOT Casa』看設計師名椅」的心得文,並在文中提及:

二樓的展場除了Eames的Lounge Chair & Ottoman以及柳宗理(Sori Yanagi)的Butterfly Stool之外,還有丹麥傢俱設計大師Hans J. Wagner的Y Chair、Shell Chair… 等許多經典單椅,不過我最有興趣的要算是George Nelson所設計的Miniature Chests了,柚木染成紫檀木色的木紋箱體、別緻的白色金屬支架與小巧拉扣,加上大小適中的抽屜容量,以及頂層抽屜為了方便收納小東西而設計的迷你分格,簡直可愛到讓人想立刻抱回家,不過這一組的售價可是要七萬多元唷。

結果,白濫竟偷偷帶著老弟去買下這個昂貴的George Nelson Chest置物櫃,我簡直樂翻天了。店內的「單椅達人」Millais表示,這個置物櫃全台灣只進了四個,我弟榮登第三號買主,這番話搞得我弟也與有榮焉了起來。既然這個櫃子在台灣這麼稀有,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它的淵源好了。


George Nelson Chests系列。

「George Nelson Chest」一共有:長款、扁款、有腿長款和有腿扁款等四款(如上圖)。老弟買給我的是「有腿長款」。這系列的置物櫃誕生於1952年,是當時已開始與Herman Miller傢俱公司合作的建築師、傢俱設計師和產品設計師George Nelson,在1951年首次造訪東京並深受衝擊後所設計出來的簡約單品,其後他更陸續推出了「George Nelson End Table」(1954)、「Coconut Chair」(1955)與「Marshmallow Sofa」(1956)等經典之作。


左起依序為:Coconut Chair、End Table與Marshmallow Sofa。

George Nelson認為日式設計在「手藝、材質、用途與形式」的關係上處理得恰到好處,而日本傳統櫥櫃「簞笥」(tansu)在抽屜設計與收納用途上的多樣性,更讓他在設計Chest系列時得到極大的啟發,因為除了外形的簡化,這些小巧的抽屜在手藝上可是一點都不馬虎,每片木板的組裝都經過師傅們的反覆測試,以確保抽屜能夠流暢地被拉動。

老弟和白濫乍見這個「有腿長款」置物櫃時,一致認為它的抽屜小到無法「收納」,還問我它到底能用來擺什麼?其實自江戶時期便開始流行的「簞笥」分為好幾種,有專門擺在家裡裝衣服、裝茶具的,有專門擺在店鋪裡裝現金的(類似保險箱),也有像小貨櫃一樣可以搬上商船的,它們的抽屜大小其實大不相同。

George Nelson設計的這個簡約版簞笥,抽屜尺寸約莫只有A4大小,若擺在客廳大概只能用來收納遙控器之類的小玩意兒,擺在玄關則可以分門別類地收納錀匙、郵件和帳單,擺在房間或工作室裡還可以收納文具、針線、藥品、保險套什麼的,總之一切隨主人高興。我相信每個人家裡都少不了一堆有的沒的小東西,George Nelson Chest的抽屜雖小,但絕不愁沒東西裝。就算啥也不裝地閒置,它也是一件很養眼的藝術品。

在此要謝謝用心的白濫和出錢的老弟,這個禮物實在是太棒了:)


和180幾公分的白濫站在一起,George Nelson Chest看起來好小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