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月 04, 2010

1Q84、集體農場與Mrs. Jones(上)

雖說在家工作者沒有所謂形式上的「假日」,不過我終究還是讓自己跟著常人的腳步放了三天元旦假期。其中除了和朋友喝茶聊天,在「蜀魚館」吃了一大尾豆瓣鯉魚,並因為打包了無論在實質體積或視覺面積上都明顯過大的鯉魚,於是又吃了一餐同樣的菜色之外,大部份的時間我都被困在《1Q84》那浮著兩個月亮的奇異時空和奈沙馬蘭的希屈考克式緊迫氛圍裡。而且是自願的。

《1Q84》上市的第一天我就買了。是一種就算發誓這輩子再也不看小說,但因為它是村上春樹的作品而無論如何不得不買下的狀況。然後我很珍惜地把它擺在書架上保存著,想等到適當的時機再讀。至於什麼時候是適當的時機,則是完全不清楚。我一方面一直意識到它的存在,一方面不停地讀著其他的書。

終於在讀著工具書般枯燥無味的《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與個案圖鑑式的《微建築》之間,我開始讀起擱了一個多月的《1Q84》,期間為了「讓眼睛休息」,還看了奈沙馬蘭2008年編導的電影「破天荒」(The Happening)。只是Book 1才讀了三分之一,我就因為奇布茲、集體農場、Mrs. Jones…的陸續登場而明顯感受到一種微妙的共時性。


關於《1Q84》這套小說的詳細內容我姑且不提,簡單說它與新興宗教有關,與社會的邊緣有關,與神聖和非神聖、實體和分身、清醒和狂亂(或不清醒和其實是清醒的狂亂)有關,也與非自願接受卻終究內化為自己的一部份有關。總之它好看的不得了,適合不眠不休地一口氣讀完。不過嚴格說起來它沒辦法一口氣讀完,因為接下來還有Book 3和Book 4會陸續面世。目前讀到的故事還不算完整。

然而在這篇文章中我想提的就只有我體驗到的「共時性」而已,就像在小說中,青豆與天吾幾乎以相同的步調被捲入一個事件,而由天吾改寫的《空氣蛹》小說,其內容又與1Q84年的時空互相連結一樣,存在著某種彼此牽引、暫時還讓人理不清頭緒的、同時迸發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這是榮格提出來的,他認為兩件或多件事情於同時發生必然有其特殊意義。如果再類比下去的話,或許故事中的little people和daughter就是集體無意識和個人潛意識具體化的象徵物也不一定。

話題回到共時性上面。如果沒出什麼差錯的話,一月下旬我接下翻譯工作的某本書會理所當然地出版。前幾天我開始替它增添一些「譯注」。在拿起《1Q84》的前一天,我剛好寫到以色列的「奇布茲」(Kibbutz)。奇布茲類似共產主義的集體農場或人民公社,是以共同屯墾為目標而生活在一起的小型組織或「社區」。當然也有不少嚮往無壓力生活的、反資本主義的、嬉皮式的、或追求心靈平靜的各路人馬,在各種心情和機緣下前往這類社區短期居留,以勞力換取免費的食宿。而從此就這麼待下再也不離開的人也佔有一定的比例。

原本我對奇布茲非常陌生,然而才寫完它的譯注,我竟然就在村上春村睽違七年的全新長篇小說中,讀到一個與集體農場有關的故事。農場的名字叫做「先驅」,最初的組成份子是一群在政治立場上不見容於當下社會的年輕人,他們追隨大學時代擔任反抗運動領袖的老師,在荒廢的農村找到落腳空間,日積月累地建立起自給自足的集體農場式生活,後來甚至還有餘裕做起有機農產品配銷之類的生意。當然在理念上受到吸引而加入這個半開放社區的人數有日漸增加的趨勢,但因為失望而默默離開社區的人也不是沒有。

我在個性上或多或少都有遺世獨立的反社會傾向,近年來對資本主義也漸漸有了反感。不過我很清楚我會變成這樣是因為我追求安靜不受干擾的居住環境與沒有貸款的人生,而不是對住在生活機能欠佳的荒郊野外進行大量的身體勞動感興趣。基於集體農場也是群居的生活型態之一,想必也會被鄰人干擾或是被分配到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例如一復一日的削馬鈴薯皮、替乳牛擠奶,或是像《1Q84》中的深繪里一樣,被迫照顧一隻瞎眼的老山羊),所以我完全不可能去過那樣的生活。

在和朋友喝茶聊天的過程中,她問我,「如果真的去集體農場過日子的話,可以生活多久?」我說,「一個星期吧!只能當成度假式的『體驗』來進行而無法久住。」我想像的是,有些人可以透過最低限度的食衣住行過日子,然後在削著馬鈴薯皮、替乳牛擠奶這種機械性的動作中思考人生意義,進而求得心靈上的淨化,但也有可能因為長久過著這種最低限度的生活而讓腦細胞壞死,變成確實在接下來的人生中也只能做做削馬鈴薯皮或替乳牛擠奶這類的事情的人(吧?)。

而結論就是,雖然我也想住在位於市中心精華區獨棟不受人干擾地板厚達三十公分全室採用超強氣密隔音窗的大樓裡過著安靜的生活,可是我的財力只容許我在荒郊野外蓋一棟小小的房子然後三十年後變成像是在「破天慌」的最後二十五分鐘出現的Mrs. Jones一樣孤僻而瘋狂的單身老太婆。呼!

為什麼會在讀著《1Q84》之間忽然去租了奈沙馬蘭的電影回來看,我也不明白。但那天剛好是一月一日,我總覺得在一年的第一天所做的事情有可能會演變成一整年的縮影一樣的東西,所以我決定「出門」。至少對這陣子的我來說,「出門」是一件稀奇的事。然後我吃著八方雲集的鍋貼和酸辣湯,心裡想著或許我應該再看一次「水中的女人」,於是就莫名其妙地走到出租店順便租了「破天荒」和「靈異象限」回來,並在當晚遇到了電影裡的Mrs. Jones。

說起來會同時喜歡村上春樹和奈沙馬蘭的人,心裡多多少少都有一種希望這個世界以某種奇異的姿態或隱喻性的方式毀滅的傾向。「破天荒」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故事描述美國東北部的幾個城鎮被一股帶著邪氣或化學毒物的風吹過,而靠近植物、有人群聚集的地方開始出現了人們以垂手可得的各種工具自殘的末日景象。是某種自然力量的反撲,或是植物聯手犯下的大屠殺不得而知。或許是little people搞的鬼也不一定。

故事最後不得不進行到在逃難的過程中閒雜人等全部死光光,只剩下主角(形式上的)一家三口的狀態。依據和女主角婚姻不睦的男主角的研判,這股力量只會在人多的地方展開攻擊。於是他們來到了一個人守著沒有電力的小屋在世界的角落孤單終老的Mrs. Jones的門口,打算借個地方暫時躲藏。Mrs. Jones的家裡自然沒有任何電器用品,包括電視機和收音機,換句話說,她與新聞資訊絕緣,完全不曉得自己所在區域的周邊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

原本以為Mrs. Jones因為離群索居反而能夠在這次的事件中倖存,沒想到最後她還是發狂地連續撞破玻璃窗自殘而死。在DVD附帶的特別收錄中,導演兼編劇奈沙馬蘭談到了這個橋段之所以存在的目的。「Mrs. Jones是個歷經風霜的女人,我想她先生是死於戰場,在她獨居時,身上發生了很多慘痛的事。她是好意,但Mrs. Jones有她自己的問題。」而飾演Mrs. Jones的演技派女演員在描述自己的角色時說:「她獨居在農舍裡,我的經驗告訴我Mrs. Jones遠離社會、遠離世界,過著沒有電力、自給自足的生活。但她並沒有解決自己因為多年前的慘痛遭遇而產生的痛苦及憤恨。」

不過比較令我驚奇的是製片和女主角的觀點。「Mrs. Jones有趣的地方是,她會是艾瑪(在結婚當天哭泣,認為老公像個不負責任的孩子而拒絕懷孕的女主角)的前車之鑑。如果艾瑪沒有改變,將她的生活做重大的改變的話。」女主角也說,「我想Mrs. Jones絕對是每個人的借鏡,遠離社會到那個程度是非常極端的,我想那不是她的錯,長期以來她被嚴重的傷害。」演技派女演員則補充:「她的周遭佈滿古董文物,包括她的十字架,說明了她是虔誠的基督徒,有宗教信仰,卻沒有用來療癒自己的心。」

針對以上言論,我認為製片講的話過份膚淺,女主角則稍具同理心,但兩者的發言都有敵視想保持單身、希望恢復單身,或在有伴侶的情況下保持單身心境者的嫌疑。相形之下,演技派女演員所說的才是重點。當然,這是以我這個不生小孩、不想跟群眾攪和的孤僻的人,在隱隱約約覺得受到攻擊和歧視的立場上所作的發言。遠離社會(基本上這句話等於遠離主流社會價值觀)不是問題所在,真正的問題在於是什麼造成有些人想離群索居,而這些人在精神上、在心理上是否有受到照料,或者,基本上他們是感受到主流社會的放逐才被迫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就像成立「先驅」集體農場的領導一樣。

因為little people的介入而擁有超自然能力的集體農場領導人,最後不知是基於主動或被動的原因,將半開放式的農場轉型為封閉的新興宗教組織,基至還登記成為宗教法人團體。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封閉的環境和一群「遠離社會到那個程度」的「非常極端」的人,會成為一個背負龐大秘密的地下組織也就不太令人意外了。會寫出這樣的故事,自然和村上春樹針對奧姆真理教及其相關人士或地下鐵毒氣事件的被害人,進行過多年綿密的研究和訪談有關。村上並沒有像「破天荒」的製片那般,斷然地將封閉的人和瘋狂的事件劃上等號,但不能不說《1Q84》中確實也有表達這種等式的意味存在。

另一方面,一群在精神上、在心理上可能沒有受到妥善照料,而帶著那樣的傷痕搬進一個半開放或封閉社區,企圖躲避或追求某種東西的人,在聚集之後那個傷痕會是加乘般的更加擴大,還是會在相濡以沫下漸漸消失,坦白說我不清楚。重點在於,除非有人主動介入或自己主動檢視那個傷口並進行療癒,否則無論是一個人或一群人,那個傷痕都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是躲在潛意識的角落裡,結成了一個透明的空氣般的蛹也不一定。(待續)

相關文章
1Q84、失能家庭與飛越杜鵑窩(下)

6 則留言:

mimi 提到...

總是敬佩Phyllis能在看完每本書都能消化成很有想法的讀後感啊...
我也正在看1Q84...也是已經擺了好久了
不過我看得很慢就是
另外,因為Phyllis的關係我也感到書很佔位置又不環保
雖然身為村上迷,一看到兩大本超級精裝書是多麼的...不環保...
儘管當時博克來賣的精裝版才多7塊錢
還是堅持買了平裝版的1Q84
=D

匿名 提到...

看了你精闢的見解與介紹, 我都變的好想看看"破天荒"還有"1Q84"! 電影跟展覽一樣最好要有人介紹或先做功課才不會在欣賞的時候只看粗淺的外表.

Vergil 提到...

你這篇讀起來讓人感覺帶著好沉重的村上大叔味道喔~

lol

phyllis 提到...

To mimi:只是覺得心有戚戚焉罷了。因為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像天吾或青豆了。甚至連書一看完就丟到二手書店也一樣。家裡沒有多餘的東西。希望人際關係儘可能單純。而這種人可能被視為走向封閉世界的怪胎。嗚~不過我買的也是平裝版。

To 匿名:其實我寫的內容和小說沒多大關係,因為不想寫成地雷文啊!畢竟還有很多人沒看。「破天荒」就還好,上映一年多了,應該沒有地雷的問題。奈沙馬蘭是很有意思的導演,他的電影絕對不止是驚悚片而已。

To Vergil:兩天內大量看進賴明珠式的村上文字,不可避免會把文章寫成這樣 -_-

也看完這二本的人 提到...

你對「繭」的描述的構成元素及意象,似乎已經破了春上大叔的梗了(閉眼點頭貌)。

Panda 提到...

我沒有看過這兩本, 但是從您的摘要與心得裡, 某些關鍵字讓我聯想到幾個星期前看到的一部紀錄片, 是有關 Jonestown 這個新興宗教集體農場在蓋亞那發生的集體自殺與攻擊事件, 印象非常的深刻..

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Wikipedia 的說明: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nestown

張貼留言

歡迎交換意見,惟網路小白橫行,故恕不開放匿名留言,欲留言請先申請 Google 帳號,為自己的發言負起法律責任。若您欲張貼網址,請使用 html 語法,以免本站版型被過長的網址撐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