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27, 2010

推薦《手指療法的秘密》

初見《手指療法的秘密》這個書名,大概會以為是一本保健書籍,但它的內容主要是在講將量子物理學的理論應用在意識層面,進而影響肉體甚至周遭事物的概念。當然,唯物論者看到這裡已經不用繼續看下去了,如果至今還不能認清「心勝於物」這種已被科學研究認定的事實,再多講什麼波粒二象性或測不準原理也是沒用的。總之,具有自然療法醫學博士頭銜的作者理查.巴列特(Richard Bartlett)發展出一套獨創的「本體能量療法」(Matrix Energetics),它不受任何療癒形式的限制,即便病入膏肓者也能輕鬆迅速地不藥而癒。


真有這麼神奇?看起來的確是。作者運用比量子觸療更簡單的方式,以「兩點」(two-points)手法「瞬間」治癒過弱視、脊椎歪斜、五十肩…等諸多久病不癒的疑難雜症,其重點就在於接通內在能量,並維持接收各種可能性的狀態。「本體能量療法實行的是一種存在狀態,而非技巧。」作者強調。而要進入這個存在狀態,必須先改變自己的世界觀和信念。例如:想要在你的健康與生活的各個層面造成持久的好轉,就必須將自己的觀點從「以問題為中心」,轉換到「以解決辦法為中心」。

目前的醫學只會為你指出你的問題(即疾病),在你的意識中強化這個問題,並找出可以對抗這個問題的藥物和療法,而這種療法或許還是侵入性的,例如割掉你的扁桃腺、盲腸或子宮什麼的。在科學實驗中可以得知,觀察電子路徑的行為會造成它出現和沒有人在「看」時不一樣的動作。基於這個原因,光的物理特性可以說是觀察者習習相關,而我們甚至於萬物正是由光和訊息(或意識)所組成,因此想要治癒,第一步就是要改變自己的意識狀態。

改變意識或信念以求得預期的結果,這在各式各樣談論吸引力法則、磁性法則或量子成功學(順便推這本《量子物理與宇宙法則》)的書裡已經被提過太多次,這裡就不再贅述。這本書比較著墨的是形態場的概念。形態共振的概念是假設每個物種都是由DNA充當頻率調整器,接受來自形態場能量的指示,以決定生物實體的正確類型與構成成份(例如從榮格所謂的「集體潛意識」中下載某種身心特徵),而思維系統也可能形成它們自己的形態場,例如「治療技巧」也能自成一個形態場。

作者認為,只要將思維從一般的線性模式中解放出來,進入形態共振的狀態,就可以進入使用並結合來自零點能量場(有些科學家稱之為「上帝之心」,這是另一個來自量子物理學的概念)的訊息。所以他強調,「你其實不需要知道任何事情」(包括艱澀的醫學知識),只要全心全意進入那個狀態,並與之共振,然後「放手讓上帝接手」,奇蹟般的療癒便會發生。看到他寫下的這句話,我忽然想到被我擱置已久的《奇蹟課程》,其中「學員練習手冊」前二十課所寫的,不正是要學員解放舊有世界觀以便進入形態場的課程嗎?

  1. 我在這房間所看到的一切,不具任何意義。
  2. 我在這房間所看到的一切,對我所具的意義,完全是我自己賦予的。
  3. 我並不了解我在這房間所見的一切。
  4. 這些念頭不具任何意義,它們就像我在這房間所看到的事物一樣。
  5. 我絕不是為了我所認定的理由而煩惱。
  6. 我煩惱,是因為我看了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7. 我只看得見過去。
  8. 我的心裡塞滿了過去的念頭。
  9. 我看不出一切事物的當下真相。
  10. 我的想法不具任何意義。
  11. 我那無意義的念頭,顯示給我一個無意義的世界。
  12. 我煩惱,是因為我看到了一個無意義的世界。
  13. 無意義的世界令人恐懼。
  14. 上主從未造過無意義的世界。
  15. 我的想法乃是我營造出來的意象。
  16. 我的念頭沒有一個是中性的。
  17. 我所看到的東西,沒有一個是中性的。
  18. 我的看法所導致的後果,並非只有我單獨承受。
  19. 我的想法所導致的後果,並非只有我單獨承受。
  20. 我決心看見。

數年前剛買下《奇蹟課程》時,我被這些咒語般的文字搞得霧煞煞,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先讀一下較具故事性的《告別娑婆》。直到我看了這本書,我才真正瞭解到《奇蹟課程》學員練習手冊的用意。當然,奇蹟學員們可能會對我的解釋嗤之以鼻,認為我到頭來還是把娑婆世界的肉體病痛給當真,不過以我看來,作者能夠運用同樣被扭轉過的新思維來造福患者,怎麼說都比認為世間一切皆不存在,進而對世事冷漠以待的人來得有佛心多了。

作者提醒我們,「你所能夠思考與感知到的程度,限定了你所能夠達到的極限。…如果你無法克服你正在努力的一個特定問題,那為何不乾脆把規則改變一點點,並且試試某些前所未有的方法?」他以量子物理學「觀察者效應」的觀點寫道:「組成我們稱之為物質世界的物理元素,在人為的觀測下便躍為真實存在的實體。…人們賦予事情意義。…你所信仰、接受、體驗的一切,都會內化而組成一個巨大的矩陣或網柵,界定了我稱之為『你的能量標誌』的東西。」正如《奇蹟課程》所述:「我在這房間所看到的一切,不具任何意義,它對我所具的意義,完全是我自己賦予的。」

作者認為,「當你開始習慣性地向宇宙提出開放的問題時,它會開始回答,並且教你一些新東西。當你改變你觀察與解讀現實的方式時,實際上也同時改變了你選擇觀察的事物的意識結構。…試著以一套截然不同的規則來行事,不然乾脆就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遊戲中。一個新遊戲能讓你獲得充份的自由,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個面向都可以產生適當且客觀的變化。…你所感知的事物,以及你與生俱備的創造性意圖,都會變成你的現實…一旦心智延伸到含括一個新經驗的現實,它絕對無法再完全地退回舊的世界觀。」

作者曾在「治療」病患的五十肩時遭遇困難,後來他踏出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以問題為依歸的「共識現實」,直接「想像」並「洞悉」五十肩的症狀不曾存在,於是病患的五十肩當場不藥而癒。之後他更進一步直接洞悉到:「肩膀一詞只是由這個共識現實對於某些現在並不在那裡的東西所下的一個定義。」而既然連肩膀都不存在,五十肩怎麼可能存在呢?當他把病患帶進同一個形態場,再以這樣的想法與病患共振之後,病患的五十肩再次不藥而癒。而這並非特異功能。

作者認為「本體能量療法」是人人都能學會的技巧,而他發展出來的手法就是「兩點」與「時光旅行」(time travel)。「兩點」的施作方式請各位自行看書,以下先簡述一下何謂時光旅行。作者解釋說,另一個限制住我們的錯誤信念就是「治療需要花時間」,在量子現實中「這些事情可以立即發生。」因為根據相對論,時間是可變的東西,過去與未來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可以改變的。簡言之,你只要在共振的形態場中將病患帶領至他出現症狀前的時刻,症狀就可以馬上解除。作者有一位身為脊椎按摩治療師的讀者遇到腳趾斷掉的病患上門求助,他托住病患的腳,並在概念上時光旅行至腳趾斷掉之前,結果病患的骨頭瞬間移動,在他繼續施以「兩點」後,病患當場就不跛了。

據說有些人光是看書就能學會這些技巧,有些人上作者的官網瀏覽一下也學會了技巧(例如前段文字提及的那位脊椎按摩治療師),甚至還變化出各種不可思議的應用方式(詳見官網討論區),但資質駑頓如我倒是無法立即如法炮製。不過想到如果學會了該有多棒,我就迫不及待想去上課,說到底,這本書對我而言還是一本超級大DM啊!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我希望年底可以成行,因為作者今年十二月會在西雅圖舉辦一系列的研討會。然後,我覺得現在我可以重拾《奇蹟課程》了。

相關連結
理查.巴列特官網Matrix Energtices
理查.巴列特官網上的討論區

星期日, 8月 15, 2010

「九型人格」中的第一型

我總認為,如果人人都能自律,都能替別人著想,都能以不干擾他人為原則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人生過好,天下不就太平了嗎?倘若真能這樣,世界上就不需要政府、軍警、監獄和監視器了。以上很可能只是理想主義者不切實際的憤世嫉俗,不過讀了《認識九型人格:重現古老的靈魂智慧》這本由凱倫.魏(Karen Webb)所寫的九型人格入門書之後,我才發現我會這麼想純粹是先天個性使然。

這套識人系統相傳源自於蘇菲教派,我個人覺得精準度奇高。簡而言之,九型人格論將天底下所有的人區分成九種類型,而你必然屬於其中的一型。這九型又可以分為「腦中心、心中心、腹中心」等三類,每一型的人各有其特點,也各有其好轉與惡化的方向。而所謂的完人,就是俱足這九型之中所有優點的人。如果能瞭解自己屬於這九型之中的哪一型,便能認清自己的優點、缺點與盲點,在待人處世方面也必然可以更有自覺地朝讓性格好轉的方向前進。雖然這本書的內容不能當做我愛抱怨、好批評的藉口,不過我看到描述時立刻就確認了自己是屬於第一型的「完美主義者」。以下節錄並引用一些書中的內容,以便向各位簡單地描述一下第一型的特質。

  • 第一型的人負責、獨立,是以超高標準勤奮工作的人。他們嚴肅地面對生命,顯現出急躁、緊張、愛評判、控制和自以為是,並且難以克制地追求完美。他們對批評相當敏感,評判自己之嚴厲更勝於評判他人,而且難以接受稱讚或承認自己的成就。他們總想做對事情並為人喜愛,奇怪的是在他們銳利的外表下卻顯得鬱鬱寡歡。

  • 第一型的人不會原地踏步。他們對完美的敏銳觀察,鼓舞著他們去改進事物,並為此負起責任,儘管那是一件永無止盡且不被感謝的任務。即使是在僅有的休閒時刻,通常也被他們用來自我進修。他們從妥善完成的工作中獲得樂趣。

  • 第一型的人內心擁有一張列滿應該與不應該的清單。他們以對與錯的角度來觀看世界,沒有所謂的折衷。他們似乎覺得如果做得夠賣力,他們能把每件事情弄得又好又正確,而且他們是唯一會這麼做的人。當情緒失控時,他們會變得很混亂。由於把這麼多能量放在將事情做對上面,因此當事情出錯時,他們會想責怪他人。

  • 自我批判是第一型人生活中持續的特徵,然而他們卻期待別人以柔和的回饋來包容批判。他們通常會批判權威,他們要的是高超的倫理觀和明確的守則,以便根據正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

  • 第一型的人活動時精力充沛,他們通常因為害怕犯錯而拖延或卡在細節之中。他們的標準涵蓋了生命中的每個層面,他們的規則就是「規則」,而且相信「人人都知道」這些規則,他們痛恨那些打破規則並成功逃脫的人。

  • 第一型的人生命中似乎沒有太多樂趣,不過他們還是會滿足於,比方說,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或是做研究,以及偶爾出現的完美時機。

  • 第一型的人在嬰兒期便覺察到,他們並不被看成是完美的,而且他們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讓自己變成值得被愛的人,他們會先發制人地試圖成為「好人」。情緒變成了危險因子。他們學會認定情緒有害,連愉快的情緒都會引發衝動而錯誤的行為。他們越是壓抑,看起來越糟糕,因而有更多必須自我壓抑的理由。

  • 第一型的人屬於腹部類型,會為了合理化而壓抑根本的反應和情緒。但是就算他們生起氣來,幾乎也沒有人能感覺得到。通常經過經年累月的壓抑之後,他們真實的憤怒偶爾會發作。這是很嚇人的,因為它是所有力量的累積,而且經常被誤導。

  • 第一型的人不斷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就像和他們內在的標準比較一樣。「不管是誰,我都知道自己是否比他們好或差,但這兩種結果都會讓我生氣。」憎恨的習慣讓他們把憤怒的感受投射到外界。某些第一型的人以公開的批判和發怒來表達他們的憎恨;有些則會明白而仔細地根據規則來說明事情「應該」怎麼做。

  • 第一型的人在承受壓力時會把焦點轉向關係或情緒,以及不被愛的感受。他們會變得沮喪,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而且永遠做不好,所以生命毫無意義。第一型的人在安定時可以允許自己玩樂一下子。對第一型的人而言,愉快的活動就是運動、在大自然中,和獨處、打破規則、追求知識,以及想像未來的選擇。

  • 第一型的人渴望關係,卻難以信任這個世界,因為人們似乎經常口是心非。他們也覺得因為自己不完美,所以不值得擁有友誼。他們時常表現出疏遠或譏諷的一面,這可能導致他們失去潛在的親密友人。

  • 親密關係的完美主義會造成問題與誤會,除非基本原則能被妥善地設定。第一型的人企求完美的關係,當缺點如他們所願、不可避免地出現時,他們會去看看自己是否有哪裡做錯。如果沒有的話,他們很容易憎恨並責備他們的伴侶。

作者在書中以第一型人的口吻寫了一句話,我覺得那根本就是我的寫照。她寫道:「如果人們批判或懷疑我,我不是努力做得更好,就是生氣,我心裡想:『你只不過是還沒看到罷了!』」說起來,生氣和這些無謂的計較根本是在浪費能量,而我也逐漸認知到我沒有必要試圖做一個好人或討喜的人。偶爾我也會覺知到,我的行事標準並不是唯一的準則。不過這些真的得等到有點年紀才能懂。

巧合的是,作者在書中以第一型人的口吻寫下了另一句話,她說:「當我年輕時,我對世界抱持極端不能忍受的觀點,因而惹上許多麻煩。不光是人們真的做錯了什麼,而是我無法心平氣和地忍受愚笨的人,他們似乎是故意犯錯。我想半數以上我所認識的人都應該被關起來或是被革職。直到近幾年我才了解,我的方式並非唯一的道路,或許很多的困難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至今仍無法忍受愚笨的人,我想我大概還要再花幾年時間才能對愚人和蠢事感到釋懷吧!

作者給第一型人的建議包括:
  1. 找一個治療師替你去除容易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問題。
  2. 在安全的情境下表達適當的情緒,例如憤怒。
  3. 開始對差異心存感謝,差異並不一定是錯誤或缺陷。
  4. 學習讓自己犯點小錯而不帶責備。
  5. 將遊戲和玩樂列入你的「應該表」中,直到你允許它們存在。
  6. 注意你對打破規則的人所產生的憎恨,可能掩蓋了你也想這樣做的期望。
  7. 質疑你的規則,提醒自己「對」的事情不一定是別人期望或合適的事情。
我覺得這本書很棒,誠心建議大家把這本書讀一遍,搞清楚自己是哪一型的人,並進一步將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當然能夠順便弄清楚自己的伴侶、同事或親友是什麼類型的人就更好了,這樣你會比較了解怎麼去跟他們相處,而他們的哪些反應其實不是針對你而來,那只是他們的天性使然。就像我讀完之後才明白我老公是第五型的人,也就是「觀察者」,這種人敏感、退縮、內向、精於心智的分析、具創意、有優越感、習慣以疏遠冷漠來展現自我,而且往往特別需要隱私。作者形容第五型的人是:「連貓都知道不要走進他的房間」,而他和我還有三隻貓的關係也正是如此,不得不說這本書真是太神奇了。

星期五, 8月 13, 2010

幾本房地產書籍的讀書心得

我沒有炒樓的本錢,買房子純粹是為了自住。不過我看到房地產書籍總會心生好奇心,最近我就連續讀完了幾本相關書籍,不過寫書的人各有立場,有人待過建設公司,有人曾是房仲業者,有人投資房地產賺到好幾桶金,也有人待在學術界遠觀市場起伏。如果只讀其中一本,恐怕接受到資訊會失之偏頗,不過無論如何都比連一本也沒讀過要來得增長見聞。以下就是我簡單的讀書心得,各位有空就斟酌著看吧!


黑心建商的告白──買屋前不看會哭的17堂課》,Sway著

Sway是「智邦不動產」討論社群的版主。幾年前我時常在版上流連,後來發現有不少代銷人員上去放假消息,於是便漸行漸遠。現在還是不是這樣我不清楚,但總之我已經不再造訪該站。之前Sway的幾篇爆料文在網路上流傳甚廣,市井小民也因此有機會一窺無恥建商偷工減料的手法。推守文化的編輯在嗅到商機後力邀Sway出書,而我更是在此書上市的第一天就立馬買回家拜讀。

可能是因為看過網路文章的關係,實際上讀這本書時有種「精華都在預告裡」的感覺。不過作者在書裡加上許多彩色圖片與新聞事件,也補充了許多看預售屋的門道以及管委會與建商鬥法的技巧,甚至還有一些簡單的風水常識,所以仍然值得推薦給對買房子毫無概念的首購族。我並不後悔買這本書,因為作者之前冒著被建商灌水泥丟進海裡的風險寫文章造福大家根本是佛心來著,能讓他賺些版稅也是應該的啦!

房仲業不告訴你的50件事》,李偉麟著

這本書在今年二月上市,我七月初買時已經是第十刷了,可見大家有多麼擔心被良莠不齊的仲介所騙。我曾經數度委託仲介賣屋,可惜每次的經驗都不好。第一次是仲介賣了房子之後才告知我有一堆規費、稅金和履約保證金甚至代書潤筆費要付,而這些並不包括在他們收取的數十萬服務費裡;後來更發生仲介簽了半年專任約後找了一堆理由擺爛,甚至連帶看報告都不寫的鳥事。如果這本書提早一年出版,我就不用這麼浪費這麼多額外的金錢和時間了,所以這本書的作者一樣是佛心來著。

從書裡得知,作者之前待過仲介公司,後來還長期擔任報社的地產記者。如果你搞不清楚什麼是斡旋金,什麼是要約書,什麼是仲介慣用的話術,也不知道怎麼搞定買屋貸款,那麼建議您還是先把這本書看完再行動比較保險。

房地產賺錢筆記──人人都該上的10堂投資入門課》,王派宏、邵慧怡著

其實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兩年,我買到的是第十七刷。這本書的確如封面上那幾個字所言,「太好看了」!不過所謂的好看指的不是內容很精彩,而且它寫的很初淺、很容易懂,不必花太多時間思考。作者細數他從工廠上班族轉行為專業投資客的過程,其中有生手初上陣的好運氣,也有因為過分自信而出包的衰事,另外還有當專業包租公的甘苦談,以及跟房仲業者打交道的小撇步。

坦白說,它比較像是故事書而非專業的參考書,交待的多半是概念而非可以照著演練的實用知識,我自己只花兩個小時就迅速讀完。後來翻到封底內頁我才搞懂,原來更進階的資訊要付錢找作者上課才能學到,所以這本書不止是故事書,還是一份十分具有故事性和吸引力的大DM。我在想,搞不好最近常上電視高談闊論的炒樓達人「帥過頭」也快出書了?!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張金鶚著

人稱「房市空頭總司令」的張金鶚教授,在這本書中仍不忘打房,不過他寫他的,台北房市仍然持續上漲。其實顏炳立寫的書我也有看,看完只覺得前者是站在購屋自住者與研究者的立場,希望房價合理,自住者可以不用考慮「區段」而應以居住品質為重,後者則是站在業者和投資客的立場鼓勵大家買房,大家如果聽了他的話一直買房,那麼業者和投資客自然能夠大賺其錢,所以兩者的觀點幾乎不可能有交集。

張教授在書中建議,「先認識自己,再認識房地產」。他指出以自住為目的者佔了購屋者總數的八成,所以自住者不應將投資獲利擺在居住品質之前,或是時時懸念著房價起伏。講是這樣講,但誰希望買到無法保值甚至還會貶值的房子呢?書中提供了許多挑選房屋的建議,相當值得參考,不過在看待房價與房市的態度上,我傾向於把他和顏先生的看法加起來再除以二。換言之,這兩個人的說法都不能盡信。

以下補一段顏總的發言:「買房看八字:地段、環境、收益、價格。」地段最重要,好地段隨時都是入手時機點。ㄟ....那也有要銀彈好嗎?

8/14補充

想來好笑,眼看房地產投資客成了談話節目的座上賓,好像大家一堆閒錢沒處去,都想把房子當成貨品來囤積。可是有些人卻連僅存的棲身之所都沒有,辛苦了大半輩子攢下來的田地和房產,政府說徵收就徵收,想佔地就佔地,完全沒得商量。這種土匪般的行徑如果我們再不用選票予以制裁,那我們真的是在作賤自己。